阅读北京|一起阅读大运河
2022-01-14 15:4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无论它是淤塞与疏波,是开凿与废弃,是辉煌与衰落,还是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

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联起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 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有了人,才有了河;

有了河,才有了运;

有了运,才有了千年繁华。

这是一场回忆,

更是一场人文寻找,

回忆与寻找的交错进行中,

读者对流淌千年的运河有了全新的体验。

《阅读大运河》一书是由包括陆春祥、姜师立、王小柔、侯磊、苏宁、刘北、袁梅、阿福等二十余位生活在大运河沿线城市的作家、学者联合创作的散文随笔集,共同记述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流动的文化,生生不息的大运河。

全书以运河流域为线索,一人写一文,一城配一图,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文字书写出城市印象、历史渊源、人文故事、文化遗产、风俗演变,洋溢着运河两岸的生机勃勃与盎然诗意,引领读者走进魅力无限的大运河文化宝藏。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二十二幅精美插画构成了阅读行走地图,呈现了运河沿线各地的文化遗产,读者按图索骥,尽可饱览大运河人文精粹中的万种风情。

【天津阅读行走图】之——梁启超纪念馆

天津有着太多的历史痕迹:历史建筑、名人故居、非遗技艺……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怀着满腔热血的思想家梁启超在天津度过了晚年岁月,留下了一座老宅,就是现在的梁启超纪念馆, 也是天津市第一个名人旧居纪念馆。

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在1912年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亡生活后归国,他选择天津作为晚年的居住地,作为实现理想,成就抱负的地方。在这里,他策划了反袁护国运动;在“饮冰室”书斋著书立说,留下了卷帙浩繁的《饮冰室合集》,从而也进一步提高了天津的历史地位,强化了天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生色增辉。

"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梁启超以此表达面对国家内忧外患,自己内心焦虑之情。

【天津阅读行走图】之——李叔同纪念馆

天津,是李叔同(弘一大师)的诞生地,记录了他青少年时期美好光阴,他一生辉煌的建树得益于津沽大地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李叔同故居门楼上的一块牌匾“进士第”,由清朝重臣李鸿章亲笔题写。其父李筱楼,与李鸿章关系甚好,请其亲笔题匾,这块牌匾记载了李氏家族曾经拥有过的显赫地位和富贵荣耀。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艺术大师和佛学大师,多才多艺,学识精深。同时他还是著名的教育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皆出自其门下。晚年皈依佛门,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弘一法师

圆寂前写下“悲欣交集”,阅尽繁华盛宴,饱览悲欢离合,转眼往事如一场旧梦。

【天津阅读行走图】之——杨柳青古镇

京杭大运河杨柳青段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属于古代永济渠,如今南运河。京杭大运河横穿杨柳青镇,历史上曾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一说。

明代迁徙移民,安置在杨柳青地区的运河岸边,使杨柳青地区人口剧增。流经本区域的南运河更是漕运的必经转运地,使得杨柳青镇成为北方重要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因大运河杨柳青段曾为明清历代皇帝南巡水路要道,又有乾隆御驾亲莅杨柳青的传说,因此运河又被称为“御河”。

在明清两代,杨柳青名闻遐迩,漕运鼎盛,御河两岸千帆竞渡,帆樯蔽日,市井繁华,商贾云集。

繁忙的漕运、人口的流动、南北文化的碰撞,使得运河岸边的杨柳青镇经济繁荣,推动了当时文化的发展,运河文化、大院文化、民俗文化等融为一体。杨柳青镇拥有多项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落石家大院、安家大院,以及曾经“入京赶考”的学子古道文昌阁、普亮宝塔……

《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杨柳青篇
杨柳青年画:家家能点染,户户擅丹青

本文中介绍的只是运河沿岸22个城市阅读行走图中一个城市部分历史遗迹,还有更多宝藏地图等待着读者去找寻,去挖掘。近日,本书的作者之一汪剑钊老师做客角楼图书馆,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这本新书,聊聊大运河的那些事。

汪老师是诗人、翻译家兼评论家,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此书中他撰写了《运河是一座水做的桥》一文。

汪老师说:与桥的恒定与安静不同,运河通常呈现的是流动、灵活与适度的喧哗。她柔软却同时拥有厚重,绵远又不失细腻,偶尔也有船筏经过,撕破了水的皮肤,但很快就自行愈合。

做为诗人,汪老师不改浪漫天性,他比喻运河,是一座水做的桥;而诗歌,是一条词语漂浮的运河。

诗的诞生与流布,堪称人类挖凿的又一条运河,这条河的表面醒目地荡漾着智力与美交织的水波,在粼粼的人文波光中折射着精神太阳的光芒。

分享会最后,汪老师朗诵了一首他自己为运河创作的诗歌:

运河是一座水做的桥……

消弭太湖石和黄土高原的对抗,

打通南辕与北辙的悖离,

记忆蹲坐于桥基,成为隐形的支撑。

…………

而运河,作为桥下桥

不二的楷模,照旧笑傲江湖,

水面,打鱼的老者讲述沦落民间的传奇,

运河是一座水波风流的古桥……

文/图 马宁


作者: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