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圈,随意跟风要不得
2022-01-19 15:2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音乐周报官方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声乐界盛行跟风,一首歌被某大牌歌者唱罢,不管这首歌适合不适合自己,群起而唱之的现象尤为盛行。如果是声乐圈外的普通人,因为对歌曲旋律及内容的喜爱而雀跃、咏歌之,可以理解。一如当年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让很多普通人着迷,不知有多少人对她的歌如痴如醉。时至今日,还有很多邓丽君迷。但如果是从声乐艺术的角度而言,这种跟风的做法是有待商榷的。

靠听大腕的演唱学歌

“跟风”本义指“跟随某种风气或潮流”,是个中性词。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把“跟风”作为贬义词来使用,指突然盛行起某样东西时,自己没有或缺少主见,不经过仔细思考,盲目跟随潮流,参与、模仿,或可说是价值观的一种迷失。

作为高校声乐教育者,我历来主张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声音”和“适合自己的歌”,而不要人云亦云般“国际或国内声乐界大哥大、大姐大唱啥,我就唱啥”,或是“获奖者唱啥,我就唱啥”。

记得那些年中国的民歌大腕总会演唱一些作曲者根据不同情境创作的应景歌曲,而后跟风者群起,年轻的歌者完全可以不看谱子听会大腕的歌,连大腕歌唱中的毛病也一并吞下了。我遇到一些音乐学院里不识谱的声乐学生,问起所唱歌曲是如何习得的,回答是:“因为喜欢,听会的。”实话实说,这就如同文科专业的学生不识字,为专业音乐院校的系统化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如今,科技的发展和媒体的开放为汲取信息带来了便利,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隐患。在没有手机可以录音、录像的年代,人们都是靠大脑去记忆知识、靠读谱去学习一首新歌的。现在很多学生,课上老师讲的内容他们既不用脑子记也不用笔记,全交给手机,而课下真正去听手机录音的人却是少数。这种现象以前多发生在民族声乐学生身上,现在美声学生也有“靠听大腕的演唱学歌”的情况。由于学习新歌脱离读谱,完全跟着录音学,所以就连大腕唱错的拍子、词句乃至颤音都跟风得惟妙惟肖。当然,这并不是号召歌者或是声乐教育者抑制或抵制时髦曲目。我们所要提倡的是,歌者、教育者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从“往后唱”到“往前唱”

跟风的还有唱法。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美声界盛行“打开”“往后唱”,其实这也是一种跟风。因为在国际声乐界信息流通不畅的时代,人们基本是靠着书本上洋人的声乐“说教”去施唱、施教,其中不乏我们对洋人声乐理论的某些误读和误判。那种认为洋唱法就是“往后唱”的结果,造成了人们对洋唱法的质疑和批判,于是中国声乐的“土洋之争”延续到了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甚至更久。洋唱法歌者们于是被中国民族唱法歌者批评、批判为“嘴里含了热豆腐”“嗓子眼儿塞了大窝头”“吐字咬字浑浊不清”。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歌者走出国门学习声乐,外国歌者来到中国传授声乐,让中国的洋唱法歌者调转了风头,美声歌者开始跟风一种与往日完全不同的声音理念:往前唱。于是乎,“谁不往前唱谁就不是意大利唱法”的风潮来临,人们争相想尽办法把声音唱到“脸皮”(Maschera)上,把声音捏得细细的、塞到鼻子里、不要气息支持的所谓“面罩”的声音,一时间“笼盖四野”。

而跟风男中音唱高音,又成为中国声乐圈近年来遍地皆是的现象。我曾在不久前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为了展示自己有高音,为了追求那些又高又亮的男中音的高声区声音色彩,为了演唱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又快又亮”的华彩,很多男中音都失去了这个声部的典型性,更有不少男高音放弃了自己的声部改向他们唱起来比较容易的男中音声部,使得男中音这个声部的属性越来越趋于男高音和男中音之间。我向来不反对改变声部的做法,但前提是无论改任何声部,一定要显现这个声部该有的典型性和遵循“必须好听”这个最简单的声音审美标准,而不是一味跟风。

盲目跟风的根本是没有思考

演唱不可随意跟风,声乐教学亦是如此。恕我直言,部分声乐教师也不乏有跟风教学的倾向。社会上流行什么歌,就让学生唱什么歌(不管对学生的声音发展有利否);声乐赛事获奖者唱什么歌,就安排学生唱什么歌(不管学生唱这些作品合适否);来华演唱的大腕唱什么歌,就逼着学生唱什么歌(不管力所能及否);世界戏剧歌唱家声音唱多大,就让学生唱多大(不管学生的嗓音条件一样否);还有其他老师的学生唱大作品,我的学生也得唱(不管曲目得当否)。诸如此类的跟风都不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声乐教师应有的作为,因材施教的意义远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个装饰词。

当下网络流行语“内卷”,是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跟风多多少少也会有“争夺资源”的成分和色彩,而跟风与“内卷”一样的地方恐怕也是“收益努力比”下降吧?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个学生与那个学生的长处肯定不同,哪怕“嗓音条件一样棒”“音乐感觉一样出色”,那也绝不会“一样地棒”或“一样地出色”。歌者的“你不可能成为他(她)”或“他(她)不可能成为你”是一个不用争辩的现实。我们很多声乐教师总是怀揣着“我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超过你的学生”或是“赶上你的学生”,其实这位声乐老师根本不知道要“超过什么”和“赶上什么”,只是一味地“穷追猛赶”。

不要跟风,不只是对歌者、教育者个体而言,就是办学者、学科管理者亦是如此。多年前,我曾与国内音乐学院的一位管理者聊起该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定位。我说,某音乐学院音教专业的特色是教学法研究,另一音乐学院音教专业的特色是教学思想研究,如果您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没有任何特色,甚至还不如地方院校的音教专业或历史长、或师资强、或设施棒、或能直接给毕业生颁发某种级别的教师资格证,那么,您一定要思考这个专业要如何办了。“不办了”也是一条出路。拿着国家的教育经费,肩负着教书育人和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随便跟风或是“跟跟风就得了”的作为,只能说是“缺少主见,不经仔细思考,盲目跟随潮流,参与、模仿,或可说是价值观的一种迷失”。

古往今来,所有的杰出歌唱家,都模仿过大师和前辈,或者同时代不同特点的作曲家,但绝对不是毫无思考的跟随。而盲目跟风的根本,是没有思考。我们不仅要懂得如何学习,更要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这既是站在声乐教育者的立场提醒业内,也反省自身。每一位歌者、教育者都要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无论是在演唱或是教学上,都要有纵览大局的宏观意识,才能够守正创新,发展得更好。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有规律的发展,要得;随意跟风,要不得。

马金泉/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