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有“三避”,北京号养生小讲堂跟您聊聊夏季养生
2021-06-26 11:12
关注

北京号发布

夏至过后白昼渐短,阳气逐减,阴气渐生。俗话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这两个节气是阴阳转换的关键阶段,对养生也是至关重要。北京号养生小讲堂提醒您:养生要顺应节气变化,夏至过后,我们的起居、作息、饮食要注意这些方面 ↓↓↓

♦♦ 养生有“三避”

夏至的到来,正式进入盛夏。此时的高温容易对人体有损。

养生应遵循“三避”原则,即避暑、避湿、避寒,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

健脾除湿  夏日脾胃功能低下,运化不利易中湿邪,常出现胃口不好,易腹泻,舌苔白腻之象,可以服健脾利湿之物。

清热消暑  夏日高温,暑热邪盛,心火较旺,因此可备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薄荷、金银花、连翘等来祛暑,亦可取适量泡水或入汤,起预防之功。

补养肺肾 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弱,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备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另外须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 不要怕吃“苦”

夏季要多吃些能够清热利湿的食物。例如:苦瓜、乌梅、西红柿、绿豆、黄瓜等。夏日饮品少不了酸梅汤,有消食、和中、生津、收敛肺气、除烦安神之效。

夏至心火当令,克肺金,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脏、五味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

夏季出汗多,疲劳乏力者,以党参、麦冬、五味子(生脉饮)代茶饮,功效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夏季饮食调养除了要清热消暑,还要注意不要损伤脾肺之气。现代人饮食营养充足,足够供身体消耗运化,甚至多有余,切忌过度进补,尽量避免吃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以及热性过大的食材,如羊肉、狗肉等,最好以清淡少油的食物为主。

还要尽量少吃冰镇的食物、瓜果和饮料。中医学认为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过度贪凉的饮食,损伤脾胃阳气,易出现胃胀、腹痛、腹泻,以适量适度最佳。

♦♦ 夏季应以“养心”为要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养生应以养心为重要。

天气炎热时,运动要适度,避免大量出汗,因为汗液过多的流失,会导致人体电解质紊乱,例如低钾会导致乏力、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等。出汗后务必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血液粘稠、瘀滞而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生。

建议清早散步,即使是在自己家的阳台或客厅散步也能起到养心神的作用。

夏季昼长夜短,会有人觉得晚间睡眠不足。所以,要尽量早睡早起,以保护心血管。午睡对防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时间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

由于气温高,人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血容量减少,大脑会因此而供血不足,极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和脑血栓形成,因此夏至时节要注意多补充水分,可适量喝点淡盐水,既能补水,也能补充出汗丢失的电解质。

按摩神门养心安神

神门穴为养心安神要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夏天天气热易上火,口舌生疮,按摩神门穴,就可以祛心火。夏天气温高,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比较兴奋,难以入睡,容易失眠,此时按摩神门穴,就能调整睡眠,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 午睡记得避开风口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尤其是吃完午饭后,就想满足地睡上一觉~

睡个午觉,不仅能缓解一上午的压力,舒缓心情,对生理健康也十分有利。研究表明,每天午睡30分钟,人体内激素分泌会更平衡,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也可以减少30%,还能辅助降低血压。中医认为,人的睡眠在一天中的两个时辰特别重要:午时、子时(午时是指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子时是指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子时对于养肝很重要,而午时阳气最盛,午时睡觉可以养肾阳,肝肾同源,养好了肾,也有助于肝脏功能的正常发挥。

很多办公室一族、学生党,都习惯趴在桌子上眯一会,但从健康角度来说,其实并不推荐。趴着睡,会引起头部供血不足,醒后容易头晕眼花乏力,像睡了一个“假午觉”;趴着睡时,眼球压力过大,使视力受到损害,久而久之有可能使眼球胀大、眼轴增长,形成高度近视,甚至增加青光眼的发病率;而且容易弯腰驼背,腰椎、胸椎、颈椎的压力分布不均,损害脊柱。

那么,在办公室如何安心入睡呢?建议靠在有后背的座椅上,脖子上枕个U型靠枕或是在头后垫个衣服,腿尽量伸直。

夏季气温较高,通风走廊、空调口及风扇等风口,虽然凉爽,但也很容易引起感冒、头疼、关节及肌肉疼痛等疾病,严重者还可能造成面瘫。

睡眠状态下,人体的毛孔会处于张开状态,身体抵抗力也会有所降低,应避免在通风口睡觉。对于体质较差的人,午睡时可以在腹部盖上轻薄的毯子,以防感冒。

♦♦ 小心空调病莫贪凉

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易得“空调病”——鼻塞、喷嚏、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皮肤干、紧,关节肌肉酸痛等。开启空调的时间不超过3小时,并且关闭后打开窗户通风10-15分钟,保证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降低“空调病”风险。

空调的温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一般维持在26℃较好,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要超过5-8℃,以免一进一出,诱发感冒,甚至影响血管收缩、舒张,诱发心血管疾病。

如何预防中暑?

室内保持通风,可借助洒水或用电风扇、空调来降温。在空调环境中工作,应抽时间到室外活动,进行耐热锻炼。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充足睡眠,睡觉时避免空调和电风扇直吹。家中常备防暑降温药。高龄老人、孕产妇、婴幼儿等,尽可能减少外出,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或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活动、滞留。外出时,最好穿浅色、宽松的衣服,戴宽边帽或打遮阳伞。

一旦中暑怎么急救?

出现中暑症状时,首先将患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并补充淡盐水,绿豆汤等清凉饮料。可在太阳穴涂抹清凉油,或服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

如果体温升高,可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用30%酒精擦直至皮肤发红。出现重症中暑症状要及时送去医院。

记者 赵晓路

北京号小讲堂之专家谈养生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