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馆先遣组员到特命全权大使——蔡方柏:我经历了55年前的“外交核爆炸”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刘柳

2019-08-03 01:36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给蔡方柏授勋


55年前,在东西方冷战正酣的背景下,中法两国建交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


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工作24年的前大使蔡方柏告诉记者,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率先打开了西方同新中国相互了解与交流的大门,中法建交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围,是推动世界多极化迈出的第一步。


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


中法建交不是历史的偶然。55年前,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在两极格局中追求独立自主,毅然作出建交的历史性决定。


1963年,中法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法国总统戴高乐派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作为其特使访华,同中方进行建交谈判,但对外宣称只是“私人旅行”。


富尔与戴高乐将军私交甚笃,且一向对中国友好,主张承认新中国,支持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建交谈判的不二人选。


早在1957年,富尔就以私人身份对中国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访问,毛主席、周总理都接见过他。受毛泽东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启发,回国后写了一本介绍新中国的书——《龟山与蛇山》,意思是中法之间应该像龟山与蛇山那样,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主张中法建交。


特使访华带来戴高乐亲笔信


1963年10月,富尔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给中国领导人带来的“见面礼”,是戴高乐将军的一封亲笔信。这封信很特别,形式上是写给富尔的私人信件,但内容是让中国领导人看的。


“戴高乐之所以这么做,说明他虽然想尽快同中国建交,但自己心里也没有底。”蔡方柏解释说,“如果中国把他拒绝了,那他就很尴尬了,就失掉了大国总统的面子。”戴高乐在信中写道:“我再次重申我对你在下次旅行期间将和中国领导人进行接触的重视。由于我们最近的会谈,我能够向你清楚地指出:我为什么非常重视有关我们和这个伟大人民间各方面关系的问题。请相信,我完全相信你将谈到和听到的一切。”


一封亲笔信叩启了中法两国封闭多年的大门,随后,中方领导人与富尔正式进行建交谈判。


44个字建交公报震撼世界


1964年1月27日格林威治时间11时,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中法建交公报。公报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商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公报仅有44个字,但一经发出即震撼全世界,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


4天后,戴高乐总统在爱丽舍宫召开千人记者会,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称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有着比有记载的历史还要悠久的历史,建立了非常独特、非常深奥的文明。


戴高乐同时颇有深意地预言,“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


筹建使馆先遣组来到巴黎


中法建交后,最迫切的工作就是筹建使馆。28岁的蔡方柏被委以重任,作为先遣组成员赶往巴黎,在大使到任前做好准备。


“除了没有穿上军装当武官,大使馆里所有的工种我都做过。”建馆期间人手少、没有确切分工,蔡方柏就成为多面手,做过翻译、通信员、领事官员、采购员……甚至在没人做饭时变身“主厨”。


宋之光代办准备宴请法国客人,但国内的专业厨师因故不能按时抵达,但请帖已发出,晚宴时间无法更改。紧急情况下,平时做饭“合大家胃口”的蔡方柏就被推举为“主厨”。


“赶着鸭子上架,我只好献丑了。”蔡方柏在日内瓦留学时,曾向总领馆老厨师学过几手,这回全部搬了出来。软炸鸡、糖醋排骨、酸辣汤,连炒鸡蛋也上了正席,再加上从商店买来的点心作为甜食,就这样凑成了一桌酒席。


“据说宾主都还算满意,没有对外造成不良影响。”蔡方柏这才松了口气。


初到巴黎时,先遣队的办公地点并不在使馆内。当时台湾已宣布与法国“断交”,外交人员纷纷撤走,但他们却不肯放弃乔治五世大街的馆舍,而是把它交给台湾驻教科文组织的代表团居住。


1967年,戴高乐亲自过问馆舍情况,巴黎地方警察接到命令,把台湾留守人员强行赶出去,甚至把走不动的人抬走。馆舍最终得以归还。


这是一座具有19世纪末法式传统风格的建筑,地处市中心的黄金地段,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隔塞纳河相望,又同巴黎最繁华的香榭丽舍大街近在咫尺。


接收馆舍时,黄镇大使带头,大家轮流参加义务劳动,花了很大力气,才算把房子收拾干净。后来,国内派来了上海的修建队,对房子进行了彻底修缮并按原貌重新装修,古老的府第重新焕发了青春。


离任之际被授荣誉勋章


从建馆先遣队成员到特命全权大使,蔡方柏先后在驻法使馆工作长达24年,与六位法国总统有过“零距离”接触。


其中一位总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被誉为“最熟知中国的西方政治家”。他就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五任总统希拉克。作为戴高乐将军政治遗产的继承者,希拉克对中法关系的发展留下了自己的深刻印迹,造就了两国关系的黄金十年。


希拉克自少年时代起就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怀有浓厚兴趣,12岁时就学过李白、杜甫、王勃的诗。蔡方柏举了一个例子:1997年,蔡方柏陪同希拉克访华,最后一站是参观上海博物馆。当走到青铜器馆时,希拉克竟然“反客为主”,为大家介绍起每一件青铜器的年代、出土地点、用途等。日程原本安排参观半小时,他却待了近两个小时,由于总统专机起飞时间不能改变,在法方礼宾官的一再催促下,希拉克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1998年10月,希拉克总统在蔡方柏离任之际授予他大将军级荣誉军团勋章,以表彰他对中法关系发展所作的贡献。蔡方柏也成为中法1964年建交以来首位获得如此高级别勋章的驻法大使。 

人物简介 ——蔡方柏


1936年1月生于湖北咸宁市,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和瑞士日内瓦大学,1964年进入外交部工作,历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一等秘书、参赞、公使衔参赞,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中国驻瑞士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4年任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会长、欧洲学会法国研究会会长。



           


编辑:李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