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添增长动力 本地零售成新趋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6-30 10:32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亮马河游船迎来今春首航、“新工体”为中超联赛拉开帷幕、五棵松万达广场增装科技感十足的飞天电梯……

今年以来,北京各大商圈改造亮点频现,“老地标”展现出“新京味”,年轻商圈业态优化,这些变化在拉动消费方面成效显著。新场景搭载新业态,这种模式正推动北京地区各大商圈进行从外到内、从线下到线上的“焕新”。在包括美团等在内的立足本地经济的零售企业和平台的加持之下,本地实体门店已经有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商品和服务,并且,它们在今年一季度递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来自零售平台美团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包括CBD、王府井、三里屯在内的10个重点商圈的线上交易额同比平均增长15%——换句更好理解的话来说,本地实体零售和消费的快速复苏,已经开始实质性利好本地实体门店。

本地零售知名品牌无印良品,首次入驻即时零售平台美团。截至目前,全国240家无印良品门店已有超九成上线美团,包括家居日用、厨具、服饰鞋包、美妆护肤、办公用品在内的4000多款商品,下单后最快30分钟可送达。

“烟火气”回来了

本地实体经济迎来复苏

2022年底,北京市商务局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宣布启动《北京市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将在计划期内完成54个商圈改造提升,打造2至3个千亿规模国际级商圈。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来自北京各个商圈的本地零售不断升温的案例屡见不鲜,本地零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这一方面,“新工体”重新开放,并带动工体地区再次成为夜经济繁荣、新业态蓬勃生长的综合商业街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23年4月15日,超4万名球迷聚集“新工体”见证北京国安队的回归,在北京工作的老球迷李鸣带着3岁多的儿子来观赛,踏进新工体的一刻感慨万分,“新改造的球场去掉了跑道,观众席和草地更近,观赛沉浸感也更强了。”

北京球迷们喜欢亲切地将工体称为“北京最后的四合院”,是因为每逢国安主场比赛日,工体就成为老街坊邻居们重新相见的大聚会。而每到凌晨球赛结束后,工体的夜晚才刚刚开始。

比赛结束后,李鸣的朋友们成群结队来到体育场西侧一家老北京炙子烤肉店,店家早已为深夜观赛的球迷备好了地道的京味儿烤肉和精酿啤酒。凌晨4点天色已经蒙蒙亮,食客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新工体”回归后,体育场外立面临街商铺上一连串的酒吧和餐馆,也成了球迷们新的“聚会大本营”。

同样,北京的亮马河也在见证不断升温的本地零售。夕阳西下,华灯初上,亮马河风情水岸的“泛舟河上”项目为市民带来别具一格的游览体验,也带动沿线三里屯、燕莎、蓝色港湾等热门商圈成为市民游客的“逛吃新地标”。自上半年游船开航以来,大众点评平台关于亮马河相关游玩笔记增加了数百条,亮马河附近商圈的到店消费订单也同比翻了一倍。

在北京CBD商圈,“提质”和“便民”成为发展本地经济的主要发力点。据悉,北京CBD商圈目前已经增设了时尚创意餐饮、咖啡、酒吧等消费场景,以及街心花园、小微绿地等休闲场景,备受好评的“慢行路”也通过改善生活品质、延长停留时间,释放出新的消费动能。今年一季度,包含芳草地、SKP、世贸天阶等在内的CBD商圈的线上客流量实现同比翻倍增长。

北京市朝阳区鼓楼外大街1号楼底商的便民小店店主郑明月也感受到了增长。闪惠仓店主郑明月介绍说,他的便利小店主打线上即时零售生意,依托一套美团提供的数字化系统,不仅“开店快”,还一举“拿下”四五千种商品,线上销量日均有500单。“即时配送拼的是选品和商品丰富度,别看我家店只有170平方米,但是高峰时期的商品多达5000种,现在也有4300多种,而传统便利店平均只有2000种商品。”新业态催生新技术,带来新效率、新销量,小店生意蒸蒸日上。“我们去年10月开业,12月店里订单量就增至8000单左右,两个月小店就实现盈利。”有了成功经验,郑明月对未来充满信心,“未来还准备选新址,开分店。”

事实上,逐渐热闹起来的本地零售以及百花齐放的新消费项目,正为北京商业带来一片新的繁荣景象。无论是小体量商场,还是辐射全城的大宗商业项目,一季度的商圈焕新亮点频现;无论是商务客群、社区居民还是“Z世代”年轻消费群体,在不断提质升级的商圈中找到心仪的消费场景,本地零售的“烟火气“在线上和线下实现同频共振。

北京密云水库在与美团买菜合作后,实现了密云水库鱼直连餐桌,获得了稳定的线上客源,也让渔民收入更有保障。美团买菜立足本地特色,与产地建立深入合作关系,深耕“本地尖货”,让社区居民更快享受更新鲜的本地特色商品。

2023年4月,大兴机场附近的“锦州海鲜烧烤”店,收到了免费的美团外卖新数字化设备,其所在的商圈是“数字化餐饮街区”,200余家商户免费获得了数字化设备,日均订单量增长两成。

新业态、新模式出现了

本地零售企业彰显商业价值

消费复苏标志着本地零售崛起。而以美团为代表的深耕本地零售的企业,也在一次次探索中,为本地经济催生出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

作为服务本地实体、满足本地消费者需求、创造本地消费新增量的零售企业,在过去的几年时间中,它们为消费回归消费者“身边”“附近”做出了很多努力,消费者也开始更青睐确定即时性的消费体验。

通过数字化技术帮助本地零售提升数字化运营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经营在线化、服务标准化,是美团助力实体的方式之一。

例如,上海的开吉茶馆2022年7月30日开门营业的同时,在大众点评也上线了门店,包括收银系统同步上线。去年最火的“围炉煮茶”,消费者也可以在大众点评上预约。茶馆里,32元的拌水果,是网友推荐的top1;用酒瓶子装的南糯普洱冰极萃,也让年轻人眼前一亮。茶馆里十年的煮老白茶,网友说:有药香,有蜜韵。平台上的这些评价,都成了开吉茶馆日常运营的反馈。

上海魔术旮旯俱乐部的李凡也给出了类似的反馈:“不管是什么人,即使是我的朋友,我也让他到大众点评上买票,积累平台上的成交量。”李凡说,他的小店有七八成客流是跟着美团、大众点评上的口碑而来。

正如我们看到的这样,在本地零售企业的“介入”下,实体门店迎来新客流,本地消费市场被进一步盘活。随着消费需求回归,实体门店也开始进行品牌升级、数字化转型等。例如,更多品牌便利店开始出现,老字号品牌升级,实体门店借力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成功将经营范围拓展到了5公里,本地消费市场的活力被进一步激活。

在很多旅游城市,美团这样的本地零售企业正在激发出新业态,不断满足新消费需求,提供更便捷的体验,更多样的服务,刺激本地旅游消费;在消费领域,“美团们”促进了本地实体业态复苏繁荣,推动本地消费,助力本地经济新业态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新职业的发展;在带动本地实体业态发展和消费复苏,在夜经济、一季度经济数据等方面,本地零售企业也在促进本地商业复苏,盘活本地消费市场,形成“本地生产、本地供给、本地消费、本地就业”的消费内循环。

与此同时,本地零售企业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实践,让本地特色商品愈加丰富,本地消费产业实现升级。它们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助力本地消费企业挖掘本地特色需求,拓展本地销路,让产自本地、服务本地的商品和品牌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

此外,本地零售企业的巨大投入也让本地零售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在本土便利店、商超和美团等零售企业的持续建设下,全国众多城镇已初步建立起符合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零售基础设施,形成了中心仓储、网格仓、前置仓到社区自提点、便利店的零售基础设施网络,保障了更多商品更快供应到社区居民家中。在这一点上,“美团们”通过建设本地仓储、优化本地特色商品产业供应链、科技研发等能力,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本地零售实现供给侧提升,为本地零售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产业支撑。

李香英夫妇曾在韩国学咖啡,也在北京、上海开过店,最终回到了家乡延吉,开成了网红咖啡馆。在美团助力下,今年1、2月,延吉咖啡订单量同比增长57%,外卖商户数量增长53%。

零售行业进入新阶段

回归本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本地零售的复苏,是中国零售行业发展的新阶段。过去,中国零售的行业变革趋势主要是“节日”的集中,但随着本地消费者崛起,传统电商1-3天的履约时长难以提升消费者的体验,也难以满足消费者定制化的本地需求。因此,本地零售在新需求之下开始快速生长。

以刚刚结束的“618”为例,今年这一电商节日相对安静,而本地实体门店参与的“618”却格外热闹。

数字显示,今年5月25日—6月18日,美团闪购联合北京等360余城,8大核心品类超70万家线下门店,开启“超级门店购物节”。即时零售呈现全品类繁荣的特征,在商家数量和参与用户数大幅增长的同时,销售额年同比增长66%,多个品类取得三位数以上增长。其中,宠物用品、数码家电呈数十倍增长;服饰鞋包和母婴玩具分别增长了219%和175%;而日用百货和美妆个护也分别实现了89%和77%的增长。

同时,美团外卖也携餐饮商家首次组团入局今年“618”,推出了“618神券节”。活动期间,海底捞、星巴克、喜茶、奈雪、麦当劳、肯德基、老乡鸡等100多家餐饮品牌都拿出了特价王牌产品积极参与。

热闹的背后,是本地零售回归实体的趋势正在加速。外卖、团购等新的本地零售形态崛起,推动了本地实体店的数字化水平,这些实体店充分利用即时零售等模式参与促销,成为了促销节活动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商品丰富度提升、更懂本地消费者的特色商品增多、履约速度的提升,使得实体门店能够承担消费者的日常高频零售需求,从而削弱了电商促销节消费者的囤货需求。

而从国际零售行业发展情况看,零售回归本地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实现本地零售商服务本地消费者,可以更好服务社区居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国外传统消费日期间,走进商店的人已经开始变多,人们对于本地即时消费的需求非常强烈。来自广告技术公司Captify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国外一传统消费节日当天上午,沃尔玛占据了主导地位。Captify公司每天从全球网站上跟踪超过10亿次搜索。沃尔玛在这一传统消费节日折扣的搜索量同比飙升了386%,甚至超过了竞争对手亚马逊——这可以说明,在消费者的潜意识中,确定性的本地消费仍然难以替代。

五一小长假期间,无人机承担了深圳世界之窗近半数外卖订单配送工作,新型消费体验不仅赢得了游客们的广泛认可,也创造了新的需求,商户外卖订单量环比增长140%。

2023年初以来,随着消费市场逐步回暖,本地服务需求也迎来强劲增长。在消费者方面,本地零售企业正在用即时零售及本地服务上的优势,来满足消费者对各类商品和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在商家端,本地零售企业也在持续优化运营解决方案及营销工具,帮助商家把握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机会,发展业务,提高运营效率。

更快、更便宜、更懂本地,这三点,成为了实体零售崛起的主要原因。实体门店的数字化水平提升、前置仓即时零售等新业态的出现,促使本地消费崛起,本地零售构建起了完整的商业生态。

从更宏观角度看,这个商业生态,能将分散在北京等全国各地的实体门店广泛连接起来,通过本地供给,满足本地需求,创造本地税收,解决本地就业,它改变了互联网将就业、利润留在少数城市的传统格局,能够让更多区域获得实在的“数字红利”。


编辑:李濛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