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新时代北京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0-28 17:47 语音播报



北京作为首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10月9日,由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指导,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的北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举行。来自中央、市属科研机构和高校、京津冀三地专家学者和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有关领导共120多人参加研讨。

 

本次研讨会主题是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北京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首都民族团结进步首善之区建设。

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委主任钟百利在讲话中指出,北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是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委要求,交流总结民族团结进步首善之区建设的有益经验,研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具体举措。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将对推动新时代北京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产生现实而积极的影响。

 

他强调,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突出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要发挥核心职能作用,突出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要发挥人才阵地作用,突出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实践人才培养。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学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吴仕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杨圣敏,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戎,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麻国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王延中先后作了主旨发言,并受聘为“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本次研讨发言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探讨,既有典型经验交流又有现实工作展望,既有对民族工作全局的谋划又有解决城市民族工作重难点问题的思想碰撞。

 

与会人员表示,要继续打造学术与实践探索为一体的研讨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北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及成果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北京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首都民族团结进步首善之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此次研讨会得到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北京市民族联谊会、民族团结杂志社、中国民族报社的大力支持。

【主旨发言】

■ 从历史角度谈首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学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国家民委原副主任 吴仕民

吴仕民从历史角度回顾了首都通过政治驱动、文化驱动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等途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建议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之外,还应将其影响延伸至首都之外,如长期对口援助的地区等。

吴仕民表示,北京的特殊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在国家治理、制度设计、经济联结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郝时远

郝时远从党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关于中华民族、统一战线、民族团结等重要问题的思想和论述,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百年奋斗历程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中心。

郝时远表示,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北京市是第一个户籍人口包括了56个民族的城市。北京作为首善之区,要体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示范效应。希望首善之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成为全国的榜样,充分发掘北京的人文历史,突出北京的特色。

■ 多民族在北京交流交融的历史

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 杨圣敏

杨圣敏从历史角度考察多民族在北京的交流和交融历程,认为华夏民族自商代开始进入北京地区,周分封蓟、燕二国,形成“燕幽”文化,唐以后直至明清时期先后有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进入北京,并将北京作为陪都或首都。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从商周以后的3000多年来,北京的建设和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完成的,各民族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相互交融。北京的包容力使之成为各少数民族的荟萃之地,极大地丰富了北京文化的内涵,也为各族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平台,北京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缩影和典型。

■ 发挥首都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马戎

马戎表示,北京不仅汇聚了来自全国的各民族人口,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和留学生等,是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名片。北京有很多元、明、清时代留下的大量著名的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结晶,包括像故宫、天坛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象征和标志。民族文化宫、中华民族园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展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建筑物。党史纪念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当中具有重要政治和文化内涵的建筑。

马戎提出以长城、故宫等标志性建筑为基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加强都市背景下关于少数民族人口的调查研究等建议,进一步发挥首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特殊功能。

■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大都市研究中的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麻国庆

麻国庆表示,首都北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意义重大。他回顾了人类学关于城市的经典研究,提出了将城市作为复杂社会、城市民族志、都市空间、都市文化认同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等可能的研究主题和方向。

麻国庆强调,民族这一概念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人们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面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整体性在我国社会的不同层次上展现出结构化的特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认识到共同体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如何把握好个体、群体,民族和社会的关系,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基本的理念。

■ 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 王延中

王延中表示,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时隔7年之后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专门会议,明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

王延中表示,要准确把握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十二个必须”是党的民族理论百年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的集中概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推动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发展,为全球范围内正确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比较系统化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是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鲜明特色,也是自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的核心和灵魂。要把民族事务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形成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分组研讨】

40多位专家学者广泛研讨

在分组研讨中,40多位专家学者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探索和典型经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京津冀民族宗教工作协同发展”五个方面进行广泛研讨交流。

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新型民族国家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个基本概念问题”等内容的交流探讨,立足北京实际,与会代表表示,北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是无可替代的支点,是向世界呈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窗口。无论从历史、现实、未来还是国际化的维度,首都北京在构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都应走在全国前列。

以文艺作品创作、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题材电影、医疗援助等为载体的民族团结实践探索,以及京韵满乡民族团结文旅精品示范带建设、城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典型经验交流,立足新时代,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效途径和有力支撑。

从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的使命责任担当、发挥民族体育课程作用促进北京市民族教育工作发展、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等几方面,畅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表示,要立足教育实际,从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面临深刻变革,透视“中国现状”,树立“新时代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着眼“中国视角”,思考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探索“中国方案”。

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专家从“城市-民族”关系、“民族-城市”关系、“民族-民族”关系三个维度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模式等方面,探析了城市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从增强服务管理工作的整体协同性、完善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管理工作体系等入手,做好新形势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参会专家从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当前京津冀地区城市多民族社区的经验。天津参会专家从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视域下,从加强思想政治引导、组织领导、精准帮扶等方面全面分析总结了天津市高等院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成功经验。河北参会专家从历史角度阐述了承德避暑山庄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编辑:田晶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