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力量 | 见到他,乡亲们的心就安稳!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魏婧

2021-05-25 14:25 语音播报



“外墙还得装饰装饰,做个民族大团结主题的。”这段时间,中榆树店村党支部书记彭兴利正忙活着组织粉刷村里的文化墙,“游客来了又会发现咱这儿的新气象!”

迎接国家卫健委检查、迎接市里人居环境抽查、接待北大农村研究项目组考察……三项工作连轴转,时针指向下午一点,江米洞村党支部书记龚双情还没来得及吃上口饭。

投身扶贫工作三年多,门头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级主任科员管浩明带领团队,面向受援地区贫困群众精选就业岗位2.3万个,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15739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不同的工作岗位,同样的倾力担当。这些基层党员干部,正带领百姓踏实向前,一步步迈向更幸福的生活。

“草帽书记”勇为先 带村民吃上“生态饭”

花甲之年的彭兴利肤色黝黑、皱纹早已爬上额头眉间。一顶草帽,是他几十年来不变的“标配”。从发展玉米制种,到带头养殖肉牛,再到兴办乡村民俗游……对这位“草帽书记”,村民们那是交口称赞。“跟着咱书记,干啥都能成!”

彭兴利(右)向村民传授良种种植技术

中榆树店村位于素有北京“北极乡”之称的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曾经这里得用老石头“垛”房屋,檩子椽子漏雨漏风,整条村找不出一条像样的马路。提起上世纪80年代刚上任时村里的光景,彭兴利连连摆手。

那会儿,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就是300多亩玉米制种地。20多岁的彭兴利舍得吃苦,上任后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带领村民到地里摸苞去雄,提升种子纯度。数年下来,中榆树店“玉米制种专业村”的名气传开了,村民手里终于有了些积蓄。

彭兴利不满足于单一种植业,偶然间读到全国养牛大县蒙城县的养牛故事,心思又活动了。可当向村民提议发展养牛产业时,大伙儿却面面相觑,谁也没养过牛,好不容易攒点钱,赔了咋办?

“我先试试!”彭兴利下定决心,借钱买了小牛犊,在自家院后盖了个简易牛棚,夫妇俩起早贪黑忙活了起来。“那会儿其实心里也没谱,就是跟书学着弄,想想胆子挺大呀!”

忆起多年前的敢为人先,他语气里满是自豪。

养牛当年,彭兴利家净赚7万元。这下乡亲们可信服了,纷纷要求参与养殖。2003年,中榆树店村建起2个肉牛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化养殖,全村净获利14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5531元,达到历史新高。

2010年起,伴随新农村建设推进与生态保护限制,玉米制种与肉牛养殖逐步被民俗旅游业所取代。彭兴利从未搞过旅游,脑筋却异常活络。800米的水边步道沿河修建,水车、木栈道一应俱全;3000米长的登山健身路,供游客赏景、呼吸新鲜空气;精心设计的街道牌楼、民俗分布图,营造浓厚满族风情……2019年,中榆树店村一举摘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

更令彭兴利高兴的是,自从村里开始兴修民宿,以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回村“捯饬”小院。“我们现在有57户民宿,8户高端民宿,加起来65户,差不多一半了。每年从五一左右开到十月底,客流很满。”几年间,全村旅游收入跃升至几百万元,村民们真正吃上了“生态饭”。

光阴流转,从青春小伙到花甲老人,彭兴利已在中榆树店村扎根近40年。他荣誉等身,入选过中国好人榜、全国劳动模范……但在村民眼中,他一直是那位带着憨厚笑容走东串西、永葆农民朴实本色的“草帽书记”。见到那顶伴随彭兴利步伐微微晃动的草帽,父老乡亲的心就特别安定、踏实。

年轻村官 让公交开进“桃花源”

未语先笑、走路带风,34岁的龚双情身上,有着新一代乡村干部的蓬勃朝气。

龚双情是土生土长的平谷人,2012年从北京农学院毕业后先到刘家店镇担任大学生村官,3年期满,又续聘到江米洞村担任大学生村官。江米洞村是刘家店镇最小的一个村庄,只有48户140人。龚双情调来后,天天挨家挨户拜访,不到一个月,便把村里情况摸熟了。

龚双情(左)和村民沟通交流

对于年轻、勤快的龚双情,村民十分认可。2015年11月村党支部换届选举,32位村民代表中有28人投了他的推荐票。当选村支书,龚双情第一反应是惶恐,“怕担子挑不好辜负大伙儿信任。”平静下来后,又生出几分干劲,“既然选上了,就尽力给村民争取好的待遇。”

要想富,先修路。上任后龚双情向村民打了包票,三年内一定把村口道路拓宽,让村里通上公交车!以往村民出行大多要靠邻里互相捎带,或者子女专门来接。想坐公交车,至少得走出三四公里。村民盼望公交车已有十多年,可对龚双情的承诺还是纷纷摇头,“他们都觉得我在说梦话。”

写提案、找领导、争取占地补偿资金……龚双情也数不清自己往公路局、交通局、区政府等单位跑了多少次,凭着“初生牛犊”的精神,在各部门协调努力下,这事儿还真给办成了!

2018年初,从平谷城区到江米洞村的公交车正式开通。一天三圈的频次,能保证村民早上8点到城区,下午5点回村里。无论看病、买东西都很方便,附近卖桃农户也喜欢走这条拓宽的道路,还有两位村民由于公交车的通行,得以到平谷城区就业。“通车那天,几乎所有在村里的人都来看,大家特别高兴,都说:“嘿,这个小伙子真没吹牛!”那是龚双情最有成就感的“幸福时刻”。

如今的江米洞村,果品产销和旅游休闲“两条腿走路”。村集体的三个场院正在拉投资,基本达成民宿合作意向。“农产品可以让留在村里的老人提供,再做点农家菜来增收……”龚双情信心满满地描绘着接下来的规划。“我一定带领我们村成为全镇一流、全区一流乃至全省全国一流的农村。”这是他最初参加村官面试时,回答主考官一道考题的结束语。当时对方笑了,或许是觉得“这个小孩说得太大”。但在龚双情心中,这句话却越刻越深。“可以说我现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向着它去努力。”

事无巨细 幕后联动促进就业

在脱贫攻坚道路上,促进就业是最长远有效的举措之一。和身先士卒的乡村带头人不同,门头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级主任科员管浩明更多是在做协调沟通、服务对接等“幕后”工作。看似平淡,却需要日复一日的耐心,以及细致周密的考量。

管浩明(左)在帮扶地区沟通对接

门头沟区对口帮扶河北涿鹿、内蒙古武川、察右后旗等三个旗县。2018年接到扶贫任务时,管浩明坦言自己对各地情况完全不了解,也有些迷茫。“边干边学,分别跟当地扶贫干部、人力社保局去对接。掌握基本数据、困难、思路,对培训、就业岗位的需求……起码捋了三个多月。”

促进就业,岗位筛选是核心。“外省人员来京务工,最在意的就是吃住,我们要求北京企业第一得提供住宿,吃饭的话尽量给予补贴或成本价。再一个是收入,至少要超过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必须写上具体数字,写‘工资面议’都不行。”受援地区提供的劳动者资料中,大部分是没有技能、证书、学历的“三无人员”,对接岗位还得选门槛较低,没有太多技术要求的,很是“烧脑”。

每次外出招聘,管浩明需要提前一周将参与招聘的北京企业岗位信息定好,制作材料,与当地对接联合组织招聘会,让更多百姓参与其中。“并不是说非得来北京,当地有合适的岗位,能让人们在家门口就业同样是我们促进就业的目标。”

为了提高效率,出去一趟,管浩明会带着企业招聘人员连轴转上4、5天,三个旗县都要跑到。行程制定、车辆安排、当地协作、时间磨合……个中细节说起来千头万绪。“好几次定了时间,结果大雪封路,所有都得推倒再来一遍。”他感慨,这些筹划工作虽不能说十分辛苦,但确实是颇为“熬人”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管浩明老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从京藏高速一个出口下来后向左拐即是回家的路,向右拐则去往武川县,相距车程不过半小时。但办了多场招聘会,他从未中途拐个弯去看望家中年近八旬的父母,可以说是过家门而不入。“组织成团不容易,出去后最重要是保障行程、工作顺利进行,都得靠着我这个‘大家长’呢!”

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黄品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