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面靠什么抓住运动员的心? 揭秘“雪游龙”的点睛之笔
京报体育 | 记者 李远飞 邓方佳 潘之望

2021-10-26 18:03 语音播报


冬奥

10月26日傍晚,相约北京2021至2022国际雪车联合会雪车、钢架雪车计时赛在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落幕。短短两天时间,6个小项的高强度比赛过后,这条被称为“雪游龙”的北京冬奥会赛道,得到了参赛运动员的一致好评,在完成首次全球亮相后,给全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  潘之望摄

“我非常喜欢这条赛道,在上面滑行会非常有成就感。当然,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6号弯,它非常难,需要进行非常多的训练和测试来调整雪车,调整身体姿势以及调整训练计划,但这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好的体验,因为有难度就意味着有新鲜感。”夺得男子钢架雪车冠军的德国选手亚历山大·加斯纳说,“我期待冬奥赛时能够再次来到这条赛道。届时这里的温度会更低,冰面状态也会更好,在上面滑行的速度会更高,我期待着到时候我的速度能够达到130公里/小时以上。”

在来自23个国家的240名参赛运动员中,加斯纳的感想相当有代表性。那么,这条长1975米、高低差121米,包含16个弯道的雪车、雪橇赛道,靠什么深深地抓住了人心?那彰显出“雪游龙”神韵与魅力的点睛之笔又在哪里呢?

这条冰道不好“伺候”

作为全球第17条、亚洲第三条和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雪游龙”的设计是世界上最为顶尖的。尤其是在它的众多弯道中,包括了世界上少见的360度回旋弯,更体现出了它的卓尔不群。但这种魅力终归还是要通过铺设在上面的冰面来传达给运动员。因此制冰和冰面维护工作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制冰师正在刷冰

“制冰工作和冰面维护工作都是很不容易的,关键它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后勤副主任李长洲说,“这个冰面要在弯弯曲曲、高低起伏,甚至是立面上去做,冰还要有一定的硬度,表面要顺滑。再有就是冰的表面不能有尘土,不能结霜,不能有杂物。”

尘土如果附着在冰面上,对比赛器械会造成损伤,所以发现就要清除。然而这个“清除”不是简单地掸一掸,擦一擦,吸一吸,因为根本除不净,只能用高压水枪去冲洗。结霜则会影响比赛的公平性。由于冰面温度低于大气温度,空气中的水气会在冰面凝结成霜,这将使结霜处的摩擦系数增大,干扰比赛的公平进行。此外就是落叶等进入赛道的杂物以及由于雪车或运动员动作形成的冰渣、冰粉,这些也都需要在比赛间歇的极短时间内完成清除。因此就对从事这些工作的制冰师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李长洲说:“比赛的过程中,我们的制冰师在赛道内外‘飞来飞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要把这些工作完成,才能保证比赛的顺利平稳进行。”

留下的都是好样的

服务此次计时赛的制冰师团队共有36人,除了个个身怀绝技的16名国际制冰师外,20名国内制冰师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国内制冰师正在工作

据李长洲介绍,当时选拔国内制冰师的标准是“身强体壮”“精神嘹亮”“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首先是身体素质。因为工作时间长,单位时间工作强度大,还要爬高摸低,所以最早挑来的人选,在经过体能培训的不断优化后,最终只留下了20人。而“精神嘹亮”指的是责任心。因为人数有限的制冰师,在工作时要分散在长长的赛道边,没有人现场指挥的情况下,靠的就是积极的意识和各自为战的能力。“眼观六路”和“耳听八方”是雪车、雪橇项目制冰师的基本业务要求。因为发现问题要靠眼力,听塔台播报,抓空进入或离开赛道规避风险,考验的是耳力。“有点像挑特种兵似的。”李长洲笑着说,“国内制冰师一开始对这项工作可以说一窍不通,但到现在已经和国际制冰师水平非常接近了。”

为保障者提供保障

按照正常工作流程,在当天的全部滑行结束后,制冰师们要在两三小时内将冰面重新维护一遍,然后在次日比赛前还要进行一次冰面除霜。但此次计时赛的首个比赛日,赛事一直比到午夜才结束,这意味着制冰师们必须工作到凌晨才能回驻地休息。这就给场馆团队提出了要求,如何为冰面的保障者们提供好的保障,以保证冰面质量,保证赛事顺利进行。

制冰师正往冰面上浇水

“在保证赛事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如何把制冰师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包括食宿安排好,我们都有统筹的考虑。”李长洲说,“这主要通过我们管理方面的合理化安排,使我们的制冰师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制冰师的工作时间完全根据赛事的赛程安排,场馆团队随之制定了相应的计划。比如他们会将制冰师分成两班,给制冰师提供轮流休息的机会。再就是合理利用赛事间隔的时间,通过在场馆内安排制冰师食宿,使他们避免在驻地与赛场间奔波,可以就地养精蓄锐。

“经过国际训练周和这次比赛的考验,制冰师团队得到了参赛运动员、参赛教练员乃至国际单项组织官员的高度好评,他们都说制冰师团队非常专业,非常敬业,做出的冰面他们非常喜欢。”李长洲说,“这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对冬奥会底气更足,信心满满。”


编辑:邓方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