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经典合唱歌曲原来是纸篓里捡来的毛泽东诗篇
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 作者 徐丽梅

2021-05-02 20:50 语音播报



1954年,沈亚威在北京参加一届政协四次会议时,与王莘(《歌唱祖国》的作者)拿了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请毛主席签名(新华社记者/摄)

谷雨过后的南京,花红柳绿,春意盎然。人们在长江边悠闲地散步,孩子们惬意地追逐玩耍。站在中山码头,瞭望宽阔的长江,惊涛拍岸,波光潋滟,不远处的渡江胜利纪念碑默然伫立。

渡江胜利纪念碑(宋耀生/摄)

在这岁月静好中,大概很少有人会想起,72年前在江边曾发生对南京解放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激烈战役——1949年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起江苏靖江、西迄江西九江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于4月23日晚占领南京,进驻当时国民党执政的总统府。作曲家沈亚威为毛泽东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谱曲的多声部合唱歌曲,表现的正是这段历史。

为南京解放留下传世诗篇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邹健东/摄)

4月23日当晚,毛泽东主席听到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消息后非常振奋,即兴写下这首气势宏大、波澜壮阔的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时代的终结,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中国共产党为之不懈奋斗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是毛主席一生中写下的最后一首关于战争题材的诗歌,也是他为一个城市解放写下的惟一诗篇。它是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的胜利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启明诗,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希望诗,是南京人民引以自豪的英雄诗。”南京市文联原副巡视员、南京市音协原副主席章世和总结。

全诗用典精到,例如,“虎踞龙盘”出自《太平御览》一书。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的山川形势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宜将剩勇追穷寇”引自《孙子兵法·军事篇》的“穷寇勿追”,这里反其意而用之。南京是国民党的老巢,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际,毛泽东发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进军令,标志着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建立一个人民民主共和国铺平了道路。

纸篓里捡来的“国宝”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纪实言理,气势磅礴,是一首雄浑沉着的新史诗。关于这首诗的发表过程,背后还有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摄影家徐肖冰回忆:1949年4月23日晚,接到陈毅进驻南京总统府的电报,一宿未睡的毛泽东兴奋得毫无睡意,在院子里踱着步,嘴里喃喃吟诵着他即兴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时秘书兴冲冲地走来,递给他一张号外,说南京解放的捷报出来了。“主席接过报纸,坐到椅子上,从头到尾认真阅读起来,报纸上‘南京解放’的大字标题赫然醒目。我正好在场,为了不惊动主席,悄悄连续拍了三四张主席审视、阅读‘南京解放’报道的照片,留下了这历史的瞬间。”

毛泽东写完后,觉得不太满意,就随手把诗稿扔进了身边的纸篓里。他的秘书田家英是个有心人,小心翼翼地把这快要攥成团儿的诗稿重新摊平,如珍宝一样保存起来,还高兴地对夫人董边说:“这是纸篓里捡来的‘国宝’。”

1957年1月《诗刊》创刊,主编臧克家代表编辑部写信给毛主席,希望能在创刊号上发表他的诗词。毛主席把经过他亲自审订的《旧体诗词十八首》寄给了《诗刊》发表,随后又在《诗刊》《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若干诗词,但均无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可见他并没有留底稿,似乎忘了它的存在。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欲为毛主席的诗词结集成书。在编辑《毛主席诗词》这本集子时,田家英拿出14年前从纸篓里捡来的诗稿交给主席核实。毛主席自己都不记得写过这首诗了,他读后如旧友重逢一般,哈哈大笑道:“哦,我还写过这么一首诗?写得还可以,收进去吧。”这在他12月5日给田家英的信中也有说明,信中说:“‘钟山风雨’一诗似可加入诗词集,你在会上谈一下,酌定。”另据中央档案馆的同志证实,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诗词手稿多有重件,惟独这首七律只有田家英保存的这一件。

豪情壮志谱写传世之曲

1964年,中央组织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发起和具体指导下,众多老一辈艺术家共同努力拼搏,用历史的积累和创造性的智慧,从创作、排练到演出,仅仅三个月,便成功树立起中国文艺史上一座壮丽的丰碑。

“当年作为一名18岁的青年,我有幸以小提琴演奏员的身份参加了《东方红》的乐队排练和演出,心中十分激动,这段经历终身难忘。”作曲家陶思耀回忆,当时中央抽调了包括他所在的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在内的四支实力很强的军区歌舞团,以北京的中央乐团、总政歌舞团等为主,重新编制成精锐的管弦乐团、民族乐团以及歌舞团,担任这次大型演出的演奏、演唱以及舞蹈。

接到命令后,8月初,陶思耀随前线歌舞团从南京赶到北京,从创作、编导,歌队、舞队到乐队全面介入。在北京西苑饭店六号楼一住就是三个月,每天的生活、排练、演出都是军事化管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我们前线歌舞团的部分同志在老团长、作曲家沈亚威和编导室的黄素嘉及任红举等同志的带动之下,在大歌舞的新创作部分立下了不朽的功绩。”陶思耀介绍,沈亚威创作的大合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词)和《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乔羽词)双双入选,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任红举作词的《抬头望见北斗星》和《双双草鞋送红军》选入大歌舞之中;舞蹈编导黄素嘉的《丰收歌》(朱南溪作曲)成为农村板块的代表,从此该舞蹈在国内外到处上演经久不衰。

沈亚威

沈亚威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谱写成多声部的合唱歌曲,后来随着《东方红》电影在全国的公映,这首歌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歌曲。

沈亚威18岁参加革命,亲身参与过渡江战役乃至解放战争的全过程,那些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他对南京的解放满怀豪情,因此,为这首诗谱曲时充满了热切的情感,这也是歌曲能够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他采用通俗流畅的旋律以及色彩丰富的和声,使歌曲气势恢弘、雄浑奔放,与诗的意境浑然一体,具有锦上添花之妙。业内专家曾高度评价这部声乐合唱作品“具有宏大的交响性”。

中西结合更具时代气息

沈亚威指挥合唱

陶思耀回忆,在1964年排演的《东方红》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作品的首演由严良堃指挥管弦乐团与合唱团演出,取得了轰动的效果,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赏。他认为,之后由其他乐团及合唱团演出的效果都不及这次首演。

“在1968年之后,我开始从事音乐创作,有幸经常得到沈亚威的指导。”陶思耀说,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简洁、干练的合唱手法突出了深情而又豪迈的旋律,生动地体现了原诗词的精神境界,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传唱非常广。但是有些团体演唱时对歌曲个别地方做了修改,沈亚威觉得很不满意却也很无奈。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浩大的气势、宽广的旋律唱出了毛主席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魄,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曲式结构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的交响乐“ABA”曲式,而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出作曲家在民族音乐传承方面具有非常好的修养。

“这么宏大的作品,这么‘洋’的合唱歌曲,其实运用了一些戏曲元素。”原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指挥家常畅曾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作品配器。在配器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这首作品的许多闪光点,“作曲家很好地融合了东方音乐文化,使得作品听起来既威武大气又有亲切感,即便是今天再听也不觉得过时。”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一首好的歌曲有时会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比如,《康定情歌》唱红了四川的一个县级市康定,《丹顶鹤的故事》让江苏盐城为人们所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词在南京很有名,但近年来歌曲的传唱度并不是特别高。仅仅在每年的4月23日南京解放纪念日,一些相关的文化单位会组织演唱这首歌。”章世和认为,江苏人尤其是南京人,更应该唱好《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018年以来,他在南京举办了二十多场红色经典歌曲的讲座,每一次讲座他都要讲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创作故事,他编写的《南京历代民歌》收录的最后一首歌就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他希望年轻人从这首对南京具有非凡意义的歌曲中汲取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章世和等音乐界研究人员建议,像江苏省演艺集团这样有很强创作能力的专业院团,可以尝试用现代配器编写不同版本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用大众能够接受的音乐形式来弘扬主旋律。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基地项目负责人徐元勇表示,现在的很多中年人都没怎么留意过这首作品,更不要说年轻人了。他正在带领研究团队进行红色音乐资料文献的收集整理;编写中小学音乐教材,将一些红色经典歌曲收录其中。

徐元勇倡议,通过中国音乐家协会这样的专业机构,建立红色音乐数据库、音乐博物馆,利用现代网络共享、传播红色文化。“以这样的方式传承经典音乐,或许更具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