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小事”撬动超大城市治理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宏阳

2021-02-26 07:32 语音播报



4248吨!这是去年底北京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与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相比增长12.7倍。垃圾分类、物业管理、优化慢行……北京以“关键小事”撬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下足“绣花”功夫推进精细化管理,紧紧依靠市民群众,不断提升城市和谐宜居水平。

小小的垃圾背后,折射着城市管理大智慧。如何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北京侧重服务端发力,不强制破袋、不强制撤桶、不强制定时定点,各街道社区广泛发动党员、楼门长、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加大宣传引导。2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人盯桶”;热心居民穿上垃圾分类志愿者绿马甲……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氛围逐渐形成。同时,垃圾处理全链条体系建设加快,“桶”“车”“站”“楼”改造升级,全市建成分类驿站1324座,现有固定桶站达标率96%。

民生“关键小事”就是政府“头等大事”。去年5月1日,《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失管小区居民的烦心事儿有了解题思路。在成立了物管会的莲花池南里离心机宿舍小区,通过“微整治”惠民工程,老小区装了门禁、破损路面重新铺油、雨水管线修缮完毕,一系列顽疾彻底解决。随着一个个物管会积极“上岗”,老旧小区陆续告别“失管”,全市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90.9%。“十三五期间”,北京开展433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累计加装电梯1843部,老年人下楼遛弯儿不发怵了。

西城区金井胡同5号院,下水管道堵塞困扰了住户10多年。产权单位撒手不管,属地社区爱莫能助。老住户张利群拨打12345热线求助,应急抢险队伍很快就开到了家门口,将老化管道更换。为民服务的脚步继续向前,“接诉即办”升级为“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坐办公室的干部少了,主动下沉到社区,走街串户奔着问题去、围着群众转的多了。

为了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北京深入推进“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向社区治理延伸,完善社区诉求快速响应机制,采取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周末值班等形式,全时段响应服务居民,市民烦心事儿解决速度越来越快。在回天地区,市级单位2020年主动报到开展社会服务500余次,回天地区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完成。

绣花功夫,还被用在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中,去年全市清除路面1379处“绊脚石”,西外大街结束无非机动车道的历史,适当压缩机动车道为骑行、步行让路……“十三五”期间,北京坚持优供、控需、强治,大力开展交通综合治理,推动“四网融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727公里,建成次支路197条,分级治理堵点943处,停车秩序明显改善,绿色出行深入人心。

西外大街有了专门的自行车道

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北京从细从实抓好扬尘精细化管控,科技助力挖掘监管效能,降尘量再创新低,从2018年的每月7.5吨/平方公里大幅降至5.1吨/平方公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关键小事”上的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广大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年来,北京坚持精治共治法治,广泛发动居民、社区工作者、小巷管家、双报到党员、下沉干部等各方力量,不断构建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随着垃圾分类、物业管理等新规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善法良方”成为提升城市和谐宜居水平的基石保障,不断为市民生活再添新惊喜、再增新福祉。


编辑:杨萌 高珊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