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笑起来真好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楠 和冠欣 武亦彬 方非 阎彤 邓伟

2020-12-22 23:59 语音播报



靠种植鼎鼎大名的大兴“吊瓜”,内蒙古“瓜把式”张晓敏(右二)一年纯收入就达到一万多元。西瓜丰收,张晓敏和瓜农们乐开了花。

从今年6月开始,本报近百人团队组成的9个采访小组,分赴河北、内蒙、青海、西藏、新疆70余个旗县,下田地、走农家,开展蹲点式采访。

在采访中,记者捕捉到无数张老乡的笑脸。这一张张笑脸,是质朴善良的笑,是幸福自信的笑,是憧憬未来的笑。

每一张笑脸,都有一段故事。

藏族汉子强巴丹增对着相机镜头,咧开嘴开心地笑了

曾经每天只会放牛、种青稞的藏族汉子强巴丹增,正爬上心爱的叉车。双手握住方向盘,对着相机镜头,他忍不住咧开嘴发自内心地笑了。住土坯房、家庭年收入一万元左右却要养活五口人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2018年,强巴丹增加入了由北京市援藏资金参与建成的西藏净土乳业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叉车工,每月收入4100元,再也不用为父母看病、孩子上学的事发愁了。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村民王文娟在家门口的笤帚苗加工车间就业,既能照顾生病的家人又能获得可观收入。

相比强巴丹增,王文娟脸上的笑容更温柔。在素有“中国笤帚苗之乡”美誉的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王文娟一边手速飞快地绑扎着大笤帚,一边偷偷瞄一眼“扶贫车间”内堆成小山似的劳动成果,她的嘴角禁不住上扬,心里盘算着一天干下来又能拿到160多元的收入补贴家用。从2018年起,北京投入京蒙扶贫协作资金4230万元,建起23家笤帚苗加工厂,王文娟所在的“扶贫车间”就是其中之一。

改造后的团城,店铺林立。在一家服装店里,小朋友抱着新衣服,甜甜地笑了。

同样的笑容,也漾开在新疆和田团城居民们的脸上。三层楼高的葡萄架下,买热木大姐端来满盘葡萄,正在布置准备待客的茶点。自从家中的“阿以旺”民居改造后,买热木大姐的家一下子变成了当地出名的“葡萄架”之家,家里专门收拾出几个房间用于民宿接待,引来了络绎不绝的客流。一户居民在新家一楼开起了服装店,店主家小女儿爱不释手地抱着新衣服,甜甜的笑了。团城如今已成和田的网红打卡地,常有身着民族服装的年轻人在街头通过网络直播,展示自己的美丽新家园。看着家门口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大大改善的团城老街坊伸出大拇指盛赞“亚克西”。

牧民阿拉腾图力噶尔(左二)在内蒙古草原驼场养起骆驼,不但有了稳定收入,还住上新居、买了汽车

在北京援疆企业中习得一技之长的维吾尔族姑娘奴尔尼沙汗笑了。

习得北京技术,在草原上种起“大兴吊瓜”的内蒙古“瓜把式”张晓敏笑了。

因在草原驼场上饲养骆驼而彻底摆脱贫困的牧民阿拉腾图力嘎尔笑了……

一张张脱贫群众的笑脸,写着砥砺奋进的豪情和幸福,写着努力脱贫的辛劳和收获。

北京帮扶给受援地带来了巨大变化,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90个贫困县摘帽,20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00元增加到10000余元。

距离玉树机场不远的京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巴塘一号营地上,身着盛装的藏族姑娘载歌载舞,欢迎远方的客人。

已圆梦,再追梦。

扬起笑脸,强巴丹增有了新的梦想和希望:“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眼,带家人去三亚旅游。”

珍惜新生活、新工作的维吾尔族姑娘奴尔尼沙汗盼望着:“我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我希望,能有更多机会看看这个世界。”

看着丰收的西瓜,内蒙古“瓜把式”张晓敏一脸憧憬:“今年积累经验,明年争取承包10个大棚种瓜。未来的日子,有信心!”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北京,还将为老乡的幸福生活注入更多色彩!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