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时间培养45名本土专技人才,期待“345”的果实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武红利

2020-12-22 23:26 语音播报



金秋十月,北京农学院,累累果实压弯枝头,片片落叶铺满甬道。卡着拉毛走在校园里,兴奋洋溢脸上。这位来自青海玉树的姑娘,对重返校园,期待已久。

卡着拉毛在玉树州农牧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工作,未来一年,她将与北京农学院的研究生们一起上课,学习农业管理等课程。

能来京进修,得益于北京智力援青的重要举措——“345”玉树本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本批共选拔医疗卫生、生态畜牧、环境保护、教育等领域具有培养潜力的15名青海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到北京高校带薪脱产进修。

卡着拉毛很珍惜这次充电的机会,“平常处理琐碎事务多,但一到谋划发展、破解难题就觉得力不从心,一直希望能系统了解农业工作,接触更多前沿生态理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加工作10年,卡着拉毛目睹了一批又一批北京援青干部为玉树发展出力,“我是玉树人,为家乡做贡献更不能掉队。”

翻开卡着拉毛的课程表,“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畜禽生态控制与治理”“乡村治理”"三农政策与法律专题”……专业课程排得满满当当。这些都是在北京农学院老师一对一指导下,卡着拉毛结合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定的。

依托北京各高校的教育资源,每位玉树学员都能享受这样的“定制教学”。京玉两地根据每位学员从事的岗位和技能需求,对口安排学校和专业,并制定“一对一”人才培养方案。

与卡着拉毛侧重理论学习不同,玉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巴丁文毛更注重实操。她正在首都医科大学学习,在线上学习研究生课程的同时,还在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内科临床实践。

这已不是巴丁文毛第一次来京进修。2014年,她就曾到北京民航总医院进修,4个月时间,北京医生手把手地教,巴丁文毛学会了无创呼吸机的使用、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技术,“好多技术都弥补了我们医院的技术空白。”

再来北京,巴丁文毛跟着北京医生,参加了冠脉支架植入术、安装心脏起搏器、射频消融术等手术过程,她还在老师指导下独立管床……在北京的每一天,巴丁文毛都不舍得浪费。“我不仅要提高临床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带动发展家乡的医疗水平。”巴丁文毛说。

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习的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历史老师郭墨也有同样的紧迫感。

郭墨的导师田汉族教授,帮他安排了各种论坛、讲座,让他和名校校长、教育名师面对面交流,“这种机会,过去,我想都不敢想。”郭墨说。

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郭墨也下了不少苦功夫。他经常拿着小本子和老师交流,一有心得,就记在本子上,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来京一个多月,他的笔记本记满了课堂和读书笔记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感,他想的最多的就是回玉树后如何把学到的东西用到课堂上,结合当地实际,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从北京取来的真经,回去要还要分享给更多老师,带着大伙一块提高。”郭墨说着,把笔记本放回口袋,用手轻轻拍了拍。

让每个来京进修的玉树学员取到真经、学以致用,是“345”玉树本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的初衷所在。

北京援青干部、玉树州教育局副局长王家兵介绍,培训以“传帮带”等形式培养“本土人才”,每年安排北京对口支援资金120万元,计划利用3年时间,培养45名本土专业技术人才,力争通过辐射带动,让玉树人才工作实现“大变样”。

智力援青,不仅仅是“345”培训工程。玉树州一市五县致富带头人赴北京等地学习考察培训,进一步加强创业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快群众增收步伐,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设置赴北京培训班次等方式,全面加强全州各领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以来北京对口支援资金累计安排培训致富带头人、教育医疗、扶贫干部等各类人才383班次2.6万余人。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