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冰雪运动
2022-01-15 10: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云课堂

古都北京,有着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体育传统。北京历史上辽、金、元和清代统治者为少数民族,擅长体育运动,清朝的统治者为满族,他们将冰雪运动带入北京后传入民间。随着近现代竞技冰雪运动的逐渐发展,北京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滑雪与滑冰场馆的建设与开放,更多的北京市民来冰雪场馆打卡。

北京冰雪运动溯源

冰嬉,也称为冰戏,源自满族,冰嬉是清代宫中流行的冰上活动的统称。它既是宫廷体育和军事操练,也是宫廷庆典和娱乐活动。因冰嬉内容十分丰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的文体娱乐活动。

据《满文老档》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擅长率领八旗军队在冬季滑冰作战,因冬季黑龙江和松花江冰冻三尺,结成冰桥,而八旗军又非常擅长速度滑冰,在与明军作战时发挥优势屡次获胜。冰嬉活动还是清代皇宫气势恢宏的庆典活动。康熙年间(1683年)起,每年冬季在西苑太液池(今北海公园)举行“冰嬉”活动,由内廷检阅八旗子弟兵。今天的北海公园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后来的慈禧太后观赏冰戏的地方。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冰嬉图》,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当年冰嬉的场景。

《冰嬉图》 故宫博物院藏 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画

冰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抢等,是传统的短道速滑,比滑冰速度的快慢,争夺优等的冰上速滑比赛;二是抢球,是传统的冰上足球,也是两队士兵在冰上互相争抢球的游戏;三是转龙射球,是传统的冰上射箭运动,在冰上集体编队滑行时,进行射箭表演的一种活动。四是摆山子,即集体进行的走队形、摆字表演,类似于今天的团体操,由百人组成 “万字锦”“葫芦锦”等众多图形,整齐划一地表演燕子戏水等24种高难动作;五是打滑挞,是清宫中开展的一种从高处滑向低处的滑冰游戏;六是冰上杂技,是传统的花样滑冰,有飞叉、耍刀和弄幡等。

1914年10月10日北京最早的公园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开放,1925年8月1日北海公园开放,1929年中南海和什刹海等公园开放。这些公园都设立了滑冰场,市民可以自由地进行冰上运动。民国老照片中花样滑冰高手常在冰上表演猿猴抱桃、卧鱼、双飞燕、鹞子盘云、金鸡独立、哪吒探海等花样滑冰。20年代,西绅总会(万国俱乐部)设立冬季室内冰场,将国外的冰上竞技运动和比赛方法带入北京;30年代,基督青年会、燕京大学、汇文中学等学校组建了冰球队,经常在西绅总会滑冰场进行滑冰比赛。1935年1月,第十九届华北运动会在北京中南海滑冰场举行冰上表演赛,北平市的表演成绩名列前茅,获得速度滑冰男子高级组全部4个单项和1项接力冠军,女子花样滑冰获得总分第一名的成绩。

上世纪20年代市民在中央公园滑冰场滑冰(北京市档案馆藏)

现代北京冰雪运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体育事业和冰雪运动的发展,1953年,北京市举办首届冰上运动会,男队刘敏庆夺得500米、1000米速滑两项冠军,金毓麟夺得速滑全能冠军,全队获得男子4000米速滑接力冠军;女队穆秀兰获得速滑全能冠军,全队夺得2000米速滑接力冠军。同年二月,北京市选拔优秀队员组成代表队,参加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在运动会上北京运动员获得男子花样滑冰第四名、女子花样滑冰第三名的成绩。1955年,在第二届全国冰上运动会上,北京冰球队获得第四名;1956-1958年北京冰球队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冠军。

1959年2月,在哈尔滨市和吉林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共有北京、河北等地的12个单位参赛。1973年,恢复全国冰上运动会之后,连续三年举办了三届。1974年11月27日,北京市教育局和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发出《关于集训北京冰球、花样滑冰队的通知》,由北京八一中学、四中、二十四中学等20名学生组成代表队进行集训,参加全国冰球、花样滑冰比赛。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的滑冰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1981年,北京市参加滑冰活动达110多万人次,同比增加了1.5倍。北京有公共冰场所14个:中山公园、北海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紫竹院公园、陶然亭公园、古城公园、什刹海、龙潭湖、青年湖、西海、永安里、红领巾公园、丰台、石景山体委冰场等,冰面总面积达19.13万平方米。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首都钢铁公司、石景山发电厂等单位的滑冰场,也是滑冰爱好者的好去处。

1990年9月,在首都体育馆的东侧建成了速滑馆,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设有2条400米冰上速滑跑道,1条练习跑道。环形跑道内设有2个冰球场。馆内看台可容纳1800人。2018年8月,北京市第十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新增加了冰蹴球、冰嬉和雪垒等表演项目,在民族传统体育中融入冬奥元素。2019年,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北京代表团在冰雪项目取得了自由式滑雪等20块金牌。2022年冬奥会将至,我们坚信,随着我国运动员参与更多的奥运冰雪项目比赛,将会实现冰雪项目的新突破。

编写:北京市档案馆编研处 沙敏

北京号——传递北京最强音

作者:

北京市档案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