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州文脉兴盛,有27县生员到通州贡院考试。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任德永

2020-01-19 09:09



“潋滟春波散碧漪,白苹初叶麦初歧。潞河三月桃花水,正是乘舟荐鲋时。”潞河,这条自远古就有的河流,汲取着温榆河、小中河、坝河、凉水河、萧太后河、通惠河等十几条河流的营养,哺育着一方水土,孕育出一方文化。

从秦汉至今,潞河多次改名,从沽水、白漕到北运河,总共有过12个名字。名称的变化,也预示着潞河在不同的时代所担负的不同责任。虽说潞河也像京杭大运河的其他流域一样,经历过漫长的岁月之后,舳舻千里、银帆争渡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但潋滟春波的灵光、桃花流水的神韵却深深地融进她曾经流淌过的土地。有运河“通济天下”,通州不但商业繁华,文脉也相当兴盛。比如说,通州文庙的建造时间比北京孔庙还早4年,通州贡院曾是27个州县的生员考试的场所,从这里走出去的文人举子数不胜数。

在古代通州的运河西畔,还有不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教育场所,也就是书院。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有千余年的历史。通州的书院主要建于明清两代,其影响与名气虽无法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等相比,却也颇具地方特色。比如明代巡仓御史阮鹗在通惠河畔创办书院,故名通惠书院,清代通州知州朱英创立官办书院,取名为潞河书院。此外,通州还有双鹤书院、闻道书院、杨行中书院。这些位于运河西畔的书院汲取着大运河的营养,使通州地区的文脉更加旺盛。

通州文庙比北京孔庙早四年

沿新华大街至闸桥北行,经北大街就到了三庙一塔景区,门牌号码是通州大成街1号院,通州文庙就位于院中。通州文庙(亦称学宫)与位于其北边的佑胜教寺(俗称塔庵)、紫清宫(俗称红孩儿庙)呈“品”字形布列,在历史上称为三教庙。由于佑胜教寺西侧耸立着燃灯佛舍利塔,而此塔在通州历史上有重要意义,有“一支塔影认通州”之美誉,所以现在把三座庙和一尊塔合称为“三庙一塔”古建筑群。

▍建于1298年的通州文庙已恢复原貌。

通州文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可知,其是由通州知州赵居礼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在州署西侧创建,用以供奉孔子牌位。值得一提的是,通州文庙比北京孔庙还要早建4年。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当然,两座庙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文庙又称孔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北京孔庙和曲阜孔庙属于国庙。

历史上的文庙有两千多所,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孔氏家庙、国庙和学庙三种。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属于国庙,是封建帝王、地方官员祭祀孔子的专用庙宇,这两座庙和办学没关系。学庙则将办学与祭祀孔子相结合,全国的大多数文庙都属于学庙,而通州文庙也不例外,所以当地人也把通州文庙称为“学宫”。作为县学所在地,辖区内的秀才都能在这里得到进修的机会。这个文庙从建成至光绪末年科举制度废止,有超过2000名官员是从这里步入仕途的。

通州文庙虽是州县所建,但功能齐备,其规制与体量,在全国州县级中也是靠前的。一进通州文庙,映入眼帘的就是“泮桥”。古代的学宫前必定有泮桥,泮桥就像大成殿、棂星门一样,成为学宫的建筑标志之一。旧时,学子入学称为“入泮”,象征着登仕的第一步。在通州文庙中轴线上,自南而北部列着:射圃、影壁、棂星门、泮池泮桥、戟门、大成殿;中路东西两厢有:名宦祠、乡贤祠、东西朝、东西庑,以及尊经阁、崇圣殿、圣容殿、圣训亭以及古水井。文庙中学宫建筑群在东西并列两路,东路为头门、二门、东西斋房、明伦堂、教官署、训导署;西路为正殿、文帝祠。

据史料记载,在明清之际,均对通州文庙进行过修缮。在特殊的时期,政府机构还曾在通州文庙办公,比如日本投降后,国民党通县政府曾在1945年8月迁到文庙办公;1948年12月,通县解放后,通县地区督察专员公署也驻扎于此。而在1958年至2004年,通州文庙由北京花丝镶嵌厂使用,后仅余大成殿五间及月台,该厂迁出后,文物部门在2006年至2016年对文庙进行了修缮,除影壁和射圃未予恢复外,其余建筑均已依照清光绪年间文庙的规制,予以修缮或修复。

目前,通州文庙与佑胜教寺并燃灯佛舍利塔,以及紫清宫,一并构成大运河北端西畔的“三庙一塔”景区,已对社会各界开放,彰显着通州运河文化深厚的底蕴。

27县生员到通州贡院考试

通州区有所贡院小学,校内建筑雕梁画栋,校舍古色古香,每栋建筑都按书院的形制来建造,青瓦红柱,宽绰疏朗,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这所学校的老校址,就是古代的通州贡院。后来旧城改造时才搬到现址。

▍通州贡院小学的老校址是古代的通州贡院。摄影:蔡代征   供图:北晚新视觉

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古时候皇帝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都叫贡品,而科举考试就好像给皇帝贡献人才,所以科考的场所就叫“贡院”。贡院之设始于唐朝,但在北京地区,贡院的建造时间较晚,位于建国门内大街的北京贡院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明、清两代全国会试的考场,也是顺天府(北京)乡试的地方。北京贡院附近的胡同就分别取名为贡院东街、贡院西街和贡院头条、二条、三条等。

而通州贡院的建造时间要晚于北京贡院。据史料记载,通州贡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它位于通州老城北门内东侧,与通州文庙在东西向同一条轴线上,但略微偏南。通州贡院占地达7000余平方米,房屋有70多间,其中考棚多达42间。在考试的时候,考棚中要用许多丁字形木板隔成一个个小间,每个小间有一扇窗户。而通州贡院外一条胡同就称为贡院胡同。

众所周知,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所以戏剧中有连中三元之说,当然,现实中确有连中三元者,明代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就是这样的佼佼者。

▍位于高碑店乡的科举博物馆中,张贴着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科金榜(仿制)。

而在通州贡院举行的并不是这三种考试,而属于科考之前的预备考试。古代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首先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取得童生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由于有的人多年参加县试、府试方才成为童生,所以童生的年龄不一定都小,甚至有白发老人。

通州贡院举行的考试就属于这种预备考试。虽然其等级不高,但由于其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发达的教育,影响力还是远近闻名的。比如清代顺天府设立了四路厅署,东路厅包括通州、三河、武清、宝坻、蓟州、香河与宁河;西路厅包括大兴、宛平、涿州、良乡与房山;南路厅包括霸州、保定、东安、文安、永清、大成与固安;北路厅包括昌平、顺义、密云、怀柔与平谷等等。四路厅署下辖的24个州县,再加上现河北的遵化、丰润、玉田这三县,共计27个州县的生源,都要到通州城里的贡院参加考试。在全国同级别中,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远超其他试院。

每年4月,27个州县的考生到通州贡院应试。届时,附近民房被租赁一空,售卖纸笔墨砚、诗文书籍、生活用品的摊贩蜂拥而至,大街小巷人流熙攘,车马不绝,格外热闹。府试和院试各考四棚,每棚四场,每场一天。院试得中称入泮(秀才),取得功名。考试日,考生夜12点以前点名入场。入场时为防止挟带作弊,考生衣帽要单层、鞋要薄底、皮衣去面,敞襟袒怀,经严格检查进入号房。号房入毕即行上锁。考棚内长桌长凳,桌前立方形灯笼。堂上敲击云板,全场肃静,考生作题。差役往来监视,发现作弊,即行查究。

清康熙十八年(1679),通州发生强烈地震,贡院厅堂号舍尽圮,二十一年(1682),知州于成龙组织复建,后在乾隆、道光、同治、光绪诸朝均曾重修。在华北,通州贡院的规模仅次于北京贡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自天津侵犯北京,途中侵占通州,通州贡院被八国联军一把大火烧成平地,受到不可复原的灭顶之灾。光绪二十九年(1903),原通州贡院的空地被平整为通州官立小学堂的操场用地,这片通州文脉的沃土再次涅槃重生。后来,通州贡院原址成为通州贡院小学校舍用地。2010年,通州老城改造,通州贡院小学搬迁至西南一里现址继续办学,老校址另作他用。

潞河书院有两座

在通州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座书院。由于潞河中学比较有名,所以一提起通州历史上的潞河书院,不少人以为是潞河中学的前身、于1867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的潞河男塾(后改称潞河书院)。实际上,在此之前,通州还曾有过一座潞河书院,先后两座书院均以潞河命名,但确实不是一回事。

最早的潞河书院是官立的,主持创办者是通州知州朱英。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朱英奉仓场总督(管理全国粮仓)张仪朝之命,创建潞河书院。朱英先从坐粮厅借了450两库银,把通州城西门内刘姓居民的房屋给买下来,再增建了一些房屋,然后请人来讲学。

坐粮厅的创始人是明代万历初年的户部尚书王国光,当时是为了方便京城军队支取粮饷而设,后来主管验收漕粮。按说坐粮厅是个比较有钱的机构,但恰恰因为坐粮厅亏损,没钱了,潞河书院刚创办没两年,房屋就被抵押出去,书院遂废。官办的学校没几年就关停了,真让人无语。后来的发展表明,这所官办的潞河书院命运多舛,一直受经费问题困扰。

及至雍正三年(1725),仓场总督下令复办书院,原房屋被赎回,学生才得以回到书院继续学业。乾隆二年(1737),通州知州韩亦诗在通州城东南角的文昌阁上再建潞河书院,但在请名师的时候,经费又没着落了,只好作罢。乾隆二十三年(1758),通永道王检、东路厅范延楷捐银重办潞河书院。乾隆三十一年(1766),因通州新旧二城合一,通州知州万廷兰在城基旧址另建“潞河书院”,过了三年拆去,又返回文昌阁办学。乾隆四十三年(1778),文昌阁角楼倒塌,通州知州高天凤把书院迁到学宫内的文昌祠。乾隆四十六年(1781),通永道台李调元筹银购北大街中段东侧、通州贡院以南天恩胡同(后改名靳家胡同)的瓦灰房等三十余间,改成书院,仍为“潞河书院”,延聘山长(书院讲学者)、监生(国子监学生)为负责人和教师。此为潞河书院始建以来的最大规模,每年附近州县共捐银580两,遂为定例。到了道光八年(1828),因学生太多,书院建筑不够用,又在通州南门内之四眼井买了一处房屋作为分院。光绪四年(1878)九月,通州知州高建勋于书院内设“鸿文社”。光绪二十九年(1903)依规制改制为通州官立小学堂。

而潞河中学的前身也名为潞河书院,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通州创办学校,初名潞河男塾,设小学班与神道班,招收穷苦子弟,给以衣食和教育。开设圣经、哲学、三角、算学、国际公法、自然地理、世界史和中文等课程。清光绪十五年(1889),潞河男塾升格为大学,改为“潞河书院”,同时附设中学一所。1912年,此潞河书院改为华北协和大学。1919年,华北协和大学与北京汇文大学等合并,改为燕京大学,并迁到北京办学。同年,原“潞河书院”附属中学改为私立潞河中学。

▍潞河中学也叫潞河书院。 摄影:白继开   供图:北晚新视觉

所以,在通州的历史上,先后有两座潞河书院。前者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书院,后者则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产物,相当于教会学校。

民间书院多由乡贤创办

北京最早的书院始于五代的后梁,当时北京诞生了历史上首座书院,名为“窦氏书院”。书院的开创者名为窦禹均。其实对于窦禹均,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三字经》中常被提及的“窦燕山”。

明代的通州城,城防已十分完备。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后来,因仓储漕粮,需要保护大运西仓,又开始向西扩建通州新城并增建新城南门,以将西仓包入。通州从此形成五门漕运仓储之城,这也成就了通州文脉中必不可少的几座书院。这些书院或公立或私立,大都与运河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也都坐落在大运河北端西畔,它们与通州文庙和通州贡院,共同成为通州文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惠书院创办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该书院的创办,结束了通州没有书院的历史。当时,巡按御史阮鄂到通州视察漕运仓储,在拜祭孔子牌位之后,即坐堂讲学,随即在文庙右首创建通州官办书院。因书院位于通州城北门外通惠河岸边,所以就把书院命名为“通惠书院”。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通州知州张守忠将通惠书院改建为州学明伦堂,书院遂废止。

杨行中书院由杨行中个人创办于明嘉靖末年。书院的地址位于通州老城内水月庵,今属新华街道办事处所辖东海子社区。杨行中是当朝左副都御史,积极倡导官学教育,带头动员社会力量建设文昌阁。此外,杨行中还主持编纂了通州历史上第一部志书,名为《通州志略》,开创了纸上通州文脉之先河。杨行中书院办至明万历年间,其孙子杨世扬将书院停办,改作佛院。

闻道书院是由乡贤马经纶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创办,该书院早先为马经纶自己读书之所,后作讲学论道之用。马经纶曾担任山东肥城知县,后升任监察御史,他在山东肥城知县任上大力兴办教育,择其址创办“至道书院”,亲自教授,这也直接影响到他后来在家乡创办“闻道书院”。闻道书院位于马经纶自家别墅,即通州老城东南角文昌阁北之莲花寺地区,今属中仓街道办事处所辖莲花寺社区。莲花寺这一地名,自明清至今,恍惚间已延续几百年。在马经纶去世后,他的儿子马健顺将书院关闭。

双鹤书院由巡抚李三才创办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李三才是通州张家湾人,明万历二年(1574)考中进士,任户部主事。后升任户部侍郎。因打抱不平,连降三级,谪任山东东昌府推官。后因政绩突出,升任山东省按察使佥事,再任右佥都御史、漕运总督与凤阳府巡抚之职,一身三兼。因仕途险恶,志不得张,遂归乡办学,讲授经史子集,身后有《双鹤轩诗集》、《无自欺堂稿》及《诚耻录》等著作存世。双鹤书院建在李三才家的“双鹤轩”,所以取名“双鹤书院”。李三才的“双鹤轩”位于张家湾,今属张家湾镇辖区。

到了晚清,随着东西文化的深度碰撞与交流,西学东渐,清廷颁令全国书院一律改制为西式学堂。通州的“潞河书院”也改制为通州官立高等小学堂。不论如何,这些书院都处于历史上大运河的北端西畔,也可以说是大运河文化的乳汁,哺育了这些书香府邸的孩子们。

城市副中心,京运河溯往

编辑:杨昌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