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为何设北京为大都
2021-03-11 15:1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1272年(元至元九年)3月28日,忽必烈下诏改京师中都为大都(今北京),并建中书省署在此。大都成了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大都之前,元朝曾以哈拉和林为都,它在草原深处,所谓“天策桓桓控上游,边庭都付晋藩筹。河山表带连中夏,风雪洪蒙戍北楼”。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建都于此,距乌兰巴托市西南365公里。

哈拉和林的优点是水草肥美,但草原生态系统相对脆弱,难以支撑大量人口定居,故哈拉和林主要是贵族、军人和手工艺人,它没有城墙,不利于防守。

元上都建于公元1256年;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忽必烈在此登基。这里草原广阔,能屯驻较大规模的军队,且有城墙,《马可·波罗纪行》对上都的宫殿、风俗、宗教等都有详细的描述,且与考古发现相契合。

元上都又叫开平府,主谋者为刘秉忠:“岁丙辰,春三月,命僧子聪卜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城开平府,经营宫室。” 但该城规模比较小,皇城平面近方形,占地面积只有1.64平方公里左右。这可能与当地人口较少有关。

相比这两座都城,老北京的优势就太明显了,元代贵族巴图鲁极力向忽必烈推荐北京,说:“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忽必烈有南下灭宋之志,北京则有地理之便。此外,当时北京的基础建设条件较好,金朝定都于此时,派张浩、苏保衡等进行营建,共征用民夫80万、兵夫40万。虽然金代建筑大多毁于战火,但基础仍在。

当时中原可做首都的城市有西安、洛阳、南京等,但都与草原较远,与东北的游牧、渔猎区也远,则调用草原资源不易,而那里毕竟是蒙元崛起的根本。

学者白帆认为,忽必烈本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忽必烈继承汗位时的形势和处境,对都城的选址也有一定的影响。

据《元史·本纪第四·太宗一》记载:“岁甲辰,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可见忽必烈受汉族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之深。忽必烈执掌权力的时期重用了一批汉臣,推行了一些汉法,模仿汉族政权的形式,把都城定在离中原文化比较近的大都,这些都说明元朝的统治重心开始从漠北草原开始向中原地区移动,也说明忽必烈有当天下领袖的想法。

有趣的是,元上都的中轴线与北京城的中轴线几乎吻合。元大都和元上都的规划者都是刘秉忠,或许刘秉忠是刻意使元大都的中轴线指向了元上都,因为那里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发祥地,所以要将两都的“王气风水”连为一脉,这应是刻意为之。(本文主要内容引自《北京志·规划志》)

北京号——传递北京最强音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