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风采|燕墩,位于中轴线南端的北京镇物
2021-03-03 21:3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沿中轴线向南,出永定门不远,在永定门外大街路西铁道南侧,有一处似烽火台的地方,上面立有著名乾隆御碑,这里便是北京城的五大镇物之一燕墩,也叫作烟墩。清代曾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

于燕墩的始建原由,史料中记载不多,在清于敏中等编《钦定日下旧闻考》中有如下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恭立御碑台。恭勒御制《帝都篇》《皇都篇》。其制,砖为方台,高二丈许。北面西偏门一,以石为之。由门历阶而上数十级,至台顶,缭以周垣。碑立正中,形方而长,下刻诸神像,顶刻龙纹,面北恭镌御制《帝都篇》,面南恭镌御制《皇都篇》,均清、汉书。”而这首竹枝词虽只寥寥四句,却道出这燕墩的诸多故事。

沙路迢迢古迹存 石幢卓立号燕墩

“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这两句为我们指明了燕墩的地理位置。

早年间,出了永定门以后是一条由人、马、车走出来的沙土路,下雨满地泥,刮风沙满天,从“沙子口”这个地名儿就可以想象出那黄沙满天的情景。明、清时,永定门是重要的出城通道,也是保卫京城的战略要塞,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清政府曾在永定门外安扎了72座营盘,所以当地流传有“永定门外七十二营一挡”之说,而这“一挡”指的就是燕墩,无论从战略至高点或城南镇物的角度来看,燕墩都被看作是人们心理上抵挡外来侵犯的屏障。

庚子之变后,燕墩近景。

1920年至1921年,永定门外关厢,可以看到远处的燕墩。

随着时代的发展,燕墩已逐渐失去旧时赋予其的“镇守”之意。1984年,燕墩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随着2004年永定门城楼的复建,燕墩也得以重新亮身于永定门外的西南角上,与永定门城楼隔河相伴,组成北京城南的文化景观。

整个燕墩建筑为平面呈正方形的高台,高9米,上窄下宽,台基底部每边长14.87米,从北面偏西一个对开的石门进入,登45级石阶,便来到燕墩台顶。台面每边长13.7米,以前台顶上有0.5米高的女儿墙,现在已经没了。中央有方形台基座,上面立着的便是通高8米的乾隆御碑,它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燕墩时立的。仰视时,甚觉巍峨壮观,碑首雕四角方形攒尖顶,四条垂脊各为一龙,腾身跃起聚向宝顶中心。碑身的南、北两面分别以满、汉两种文字对照形式镌刻清乾隆十八年(1753)高宗弘历亲撰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两篇碑记。能看得清楚又感觉有意思的是它的基座,那是个束腰须弥座,座四周以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为图案雕了5层,束腰部位精雕了24尊水神像,用高浮雕技法表现他们坦胸跣足、悠然自如、坐驭惊涛骇浪之上的生动神态,可以说是精美极致的石雕艺术品。

大都旧事谁能说 正对当年丽正门

燕墩在元、明时期叫“烟墩”,它的起源得归功于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他可是元世祖忽必烈身边的一位奇人,佛、道、儒三教精于一身,尤其对《易经》研究颇深。他将道家的五行学说运用到元大都的建设中,还分别在东、西、南、北、中五位设置镇物以镇金、木、水、火、土,定都城之安危。东是神木厂的金丝楠木镇木,西有大觉寺的大钟镇金,南为永定门外燕墩镇火,北是昆明湖的铜牛镇水,中间则是当时北京城内的最高点景山镇土。燕墩则一直履行着坐镇北京南方的火神祭坛之职。

很有研究价值的是燕墩所处位置。按这首竹枝词中“正对当年丽正门”来说,这里应该是元大都中轴线的最南端。我们现在定位的北京城中轴线是从南端的永定门城楼到北端的钟鼓楼,然而最新的北京卫星影像图显示,作为北京中轴线北端标志的钟楼与永定门并不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北京的中轴线在明朝建北京城时就已向东偏移了300米,而这300米又正是燕墩与永定门之间的轴线间距。由此显见,燕墩与钟楼同在一条直线上,而这条轴线的北端延长线所指便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发祥地——元上都,这一将两都的“王气风水”连为一脉的设计思想,只有刘秉忠这位精通《易经》之人方可为之。

《帝都》《皇都》两碑文 立都立国当以德

对于燕墩,最有价值、也最为吸引人的便是那两篇碑文——《帝都篇》和《皇都篇》。笔者探访燕墩时,由于碑体太高,不能看到碑文的全部,也只是在《钦定日下旧闻考》中看到碑文内容。2005年,这块御制碑的“姊妹碑”在先农坛出土,人们才得见“乾隆十有八年岁次(在)癸酉孟夏月御笔”。要说这块碑可真是历尽艰辛,早先这块碑立在天桥十字路口西北的斗姆宫里,民国时有人把它移至了先农坛东北外坛墙下,后来不知何人又将它移至先农坛内坛的东北角,埋入地下,现在这块碑则收藏于首都博物馆,供游客俯仰观瞻。

认真读过碑文,则会对乾隆皇帝的历史知识和文字功底深感钦佩。以《帝都篇》来说,他只用了300字,便将尧、舜、夏、周、春秋、三国、直至元、明、清对都城的择址观一一叙述,还表述了最适合作为帝都的四个地方是西周镐京(今西安)、东周洛邑(今洛阳)、汉唐长安(今西安)和明清北京,而这四个地方比起来,最适合定都的便是北京,它西有太行山,东临渤海,南近黄河和济水,北有居庸关天险。这里既方便海上交通,又可以通过经商大运河,把南方丰富的物产运抵京师,具有前三个古都无法比拟的重要的战略地位。文中,乾隆认真总结了历史上帝王统治中失败的教训,认为“然在德不在险,则又巩金瓯之要道也。”阐述了治理国家要以德服人的理论,这在碑文的最后以四句诗表述得更为明确:“我有嘉宾岁来集,无烦控御联欢情。金汤百二要在德,兢兢永勖其钦承。”正是这种以和谐治国的思想,才得以呈现出康乾时期的昌盛繁荣。

在《皇都篇》则用简练的语句叙述了北京城的历史沿革,描写出清朝入关以来,富庶兴盛的景象:“玉帛奔走来梯航,储胥红朽余太仓。天衢十二九轨容叶,八旗居处按界疆。”写到此处乾隆笔峰一转写出一句“富乎盛矣日中央,是予所惧心彷徨。”表现的是居安思危的治国理念。

由此可见,乾隆御制碑具有历史、政治、文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从而也更加强化了燕墩作为文物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

文字 | 李俊玲

摄影 | 王峥 周志光 等

编辑 | 小九

北京号——传递北京最强音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