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首钢工厂子弟的花样童年
2021-01-20 09: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昨天播出的《我是规划师》第一集《冰与火之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勾起了很多人在大工厂里工作和生活的回忆。今天小编带您穿越时光,去感受专属那个时代的生活点滴。

一、我眼里的风景,你们看不到

20世纪50年代的首钢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1954年的谷子地(网名),是首钢的第一代工人子弟,当时的首钢,还叫石景山钢铁厂。

每天早上明亮的汽笛声会响彻整个厂区,大人们拿着网兜套着铝饭盒,走进厂区,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干活。

孩子们一般都整托到厂子办的幼儿园里。作家杨东平在《城市季风》中回忆道:“新中国的同龄人,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看到了这样的礼赞:‘北京的秋天,天空瓦蓝瓦蓝的,像水洗过一样;工厂的烟囱冒着浓烟,像一朵朵水墨画的大牡丹。’”谷子地应该也读过这样的课文吧。

梅兰芳在首钢演出描述

谷子地5岁那一年的初夏,位于首钢园区内的五一剧场空前热闹。首钢工人们在“不怕汗水漂起船”的口号下,仅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扩建三高炉、三焦炉、烧结厂等工程项目。

大家在这一天开会庆祝这三大工程胜利竣工。晚上六点,京剧《凤还巢》在五一剧场演出,谷子地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在台上演出的,是大名鼎鼎的梅兰芳。当时剧场里临时加座百人左右,还有不少人站着看戏,观众达二千余人。

除了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等京剧名家,都曾经在五一剧场演出过。当然除了京剧演出,五一剧场也会放映电影,很多首钢工人的子弟以及石景山区的居民,人生中的第一场电影就是在这里看的。

20世纪90年代 等火车的首钢工人

80后女孩瑶,一家三代都是首钢人。在瑶的记忆里,工厂,是个神秘的地方,首钢很大很大很大,像是一个奇妙世界,粗大的烟囱冒着白烟,到处能听到那种“呲呲”的出气声。火车拉着刚出炉还热呼呼的钢材从身边经过。铁道尽头似乎蕴藏着无尽的宝藏。

1986年8月运送炼钢大炉壳车队

1986年夏天,爷爷曾带着瑶到首钢东门,和老百姓们一起看大型设备进首钢。当时首钢从比利时进口了一套炼钢设备,轰动了全国。超大型炼钢炉通过北京的大街时,沿线过街电线都要剪断,为它让道,车速每小时只能行驶几公里,望着这些大型设备,很多人似乎有一种中国已经进入机械化生产时代的感觉。

二、“游乐场”游泳池,就在家门口

20世纪50年代首钢晾水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首钢用于高炉冷却用水的晾水池有好几个。与谷子地同龄的老佟记得,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到江河湖海去游泳”的号召,有一个晾水池被开辟成了游泳池,每到夏天,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但是晾水池水深大约两三米,小孩子是用不了的。

小学老师就带着一帮小学生在水池上游的引水渠旁,一起动手整理出一个了小的水池作为游泳池,方便小学生们学习游泳,老佟就是在那里学会的游泳。

首钢园区内的石景山

对于小时候的谷子地来说,首钢里,有个天然的游乐场,那就是——石景山,石景山地区正是因它而得名。

据记载,这座小山曾经还打过仗,那些残留的碉堡、战壕和山洞以及随手可拾的旧弹壳,就成了孩子们的探险乐园,据谷子地回忆,他们偶尔还捡到过一两件破枪、烂刀。但是钢铁厂里的孩子们,是不缺“武器”的。

钢铁厂里曾经有一个废旧的钢材库,被孩子们盯上后,就成了他们的“武器库”。他们挑拣出各自的“武器”,在一阵阵喊杀声中,完成一次次“战役”,而胜利的那方通常都是院里的孩子王。工厂大院里的孩子们,从来不缺玩伴。

三、粮食都匮乏的年代,我们总能大饱口福

纯水加白糖的冰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都匮乏,钢铁工人的子弟们却有着特殊的口福。首钢里的炼铁厂,经常有小孩们来“要冰棍”吃。那些冰棍是专为炼铁工人制作的,纯水加白糖,没有包装,都是一桶一桶的,遇到好心的工人,会给孩子们好几根。

据说这种冰棍得直接咬着吃,因为多嘬两口,就把里面的甜味嘬没了,再吃冰棒就没味儿啦!当时如果在市面上买,这种冰棍要3、5分钱一根,对于当时每个月只有几块钱的工资来说,也算是奢侈品了。

工厂自制汽水

首钢在改革开放初期,大胆尝试了“承包制”,成为全国工业学习榜样的同时,给广大职工也带来了丰厚的工资收入和福利。

职工食堂里,工人们经常以谁能吃下10个大肉包子或者喝10瓶特制的超大汽水来打赌,因为太实惠,大家基本都做不到。还有早点时炸的糖油饼,足足有脸盆那么大,胃口好的工友也就吃下两张顶天儿了。

瑶还记得,过节过年的时候,爸爸还会带回香肠。据说,那时候的地铁1号线上,如果满车厢里是香肠味儿,准是首钢又发香肠了;如果满车厢是酒味儿,准是首钢又会餐了。每年工厂里都搞全员会餐,有时爸爸也会带上瑶一起去。

四、我们的童年,总有牛皮可吹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北京的普通人家,都没有洗浴设施,要洗澡,要么去单位浴室。

曾是首钢家属,后成为首钢工人的程国庆,每周程国庆跟着父亲去首钢的澡堂洗澡,成为他最期待的事,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之一。

那个年代,工厂子弟大多会继续选择在工厂上班。工厂里曾经的小李变成了老李,在院里长大的孩子成了小李,隔壁的张伯伯成了他的师傅,教他技术,也教他做人。而曾经的玩伴、同学又成为了工友,于是,在这一厂一地中就打磨出了贯穿一生、浓酽如酒的兄弟情。

童年的记忆,经过岁月的沉淀,留下的总是美好。如果你的父辈或是父辈的父辈也是工厂子弟,你是否愿意跟他们聊聊,让记忆的大门打开,跟我们分享那些美好而甜蜜的故事呢?

参考文章:

《梅兰芳三到首钢》

《首钢东大门周一拆除 老工人回忆当年的那些事》

《首钢搬迁:256个蓝天的背后博弈》

《首钢,北京人永远迁不走的记忆!》

《记忆中的十里钢城》

《首钢记忆》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号——传递北京最强音

作者: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