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四五|公众建言“月报”来啦,已收到建言近2000条!
2020-10-20 20:4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转眼间,自9月16日启动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公众建言活动,如今已过去一个月。今天,公众建言活动“月报”新鲜出炉啦,各位小伙伴赶紧瞧瞧,其他建言人是否和您关注同一类型话题?

经统计,截至10月19日,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电话、传真、信件等7种建言渠道,已累计征集建言1927条。

建言较多的类别,分别是城市建设管理、民生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管理854条,占比44.3%;民生保障577条,占比29.9%。

近期新增建言中,专家学者贡献不少。所以,发改君特地对他们的建言进行了“关键词”盘点,各位小伙伴赶紧看看发改君的“成果”吧——

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词:产业集群、营商环境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建议——

北京市可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超高密度的智力优势,打造IT(信息技术)、BT(生物技术)和KIBS(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集群。同时,在优化“三城一区”定位功能布局、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完善创新产业集群治理方式上发力,并着力推动京津冀三地从部门分工、垂直分工,转向以共建、共治、共享京津冀创新生态圈、优质生活圈、高效通勤圈和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的水平分工和混合分工。

北京市侨联兼职副主席、法律顾问委员会主任、智库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曙光建议——

可参考世界银行评估经济体营商环境的指标,以全面压缩企业开办天数来简化企业开办流程,以精简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来减少企业办理建筑许可流程,以部门联动、无感报装、自动化一站式管家服务来加快企业获得电力时间,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利用来推动不动产登记秒批,以取消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和推进无纸化、电子化通关来为企业跨境贸易提供便利,进一步优化北京市企业行政服务效率。

城市建设管理关键词:韧性、绿色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李国平认为——

“韧性城市”概念的提出,实际上给城市发展理念带来了新变化。原来城市规划设计的思路是“硬抗”,但韧性城市更多地主张通过科学规划来发展城市。他建议,北京市在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方面,既要完善北京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加强区域内部联系与城市韧性;也应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保留一定的重复与备用设施,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担风险。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首都高端智库专家彭建表示——

一个城市的绿色在增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效率和惠及居民。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北京已经增绿不少,而未来增绿的效率和科学性应更受关注。他认为,周边居民的绿地可达性和公平性,是未来进行城市街心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城区居民在数百米的范围内就能够走到最近的绿地公园,达到休憩和锻炼的目的,能让居民们更切实地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另外,彭建强调,在城区空间范围有限的前提下,更需要关注三维绿化,也就是在屋顶、墙体进行绿化,让北京城区居民能够出门见绿意,提升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健康生活关键词:全民健身、医养结合

北京市侨联智库专家、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副组长骆秉全建议——

北京市可通过打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化体育场地设施,实现全民健身效应的长期跟踪和数据挖掘;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将“体医融合”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大健康治理体系,探索建立“体医融合”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创建若干“体医融合”协同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 “主动健康”为引领的社区健康治理新模式。

北京市侨联智库专家、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教授王红漫建议——

北京市可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的方式,借助分级诊疗提高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衔接程度与利用率,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医养结合机构的管理标准、评估方法以及医养结合服务人员的薪酬标准,进而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

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建言就暂时盘点到这里了,看完这些既专业又接地气的建议,各位小伙伴的思维有没有得到启发呢?对于北京“十四五”的规划蓝图,我们期待着与您一起绘制!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留下您宝贵的建言吧~

▲扫描上方二维码

即可参与建言活动

北京号——传递北京最强音

作者:

发展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