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画里京城之老北京的桥
2020-10-13 11:3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进入 夜读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画里京城

作为千年古都,北京城常出现于各类绘画作品中。古代绘画,特别是清代宫廷绘画中,有许多描绘北京城市、建筑与园林的画卷,而现当代的绘画作品中也常见北京的身影。“画里京城”栏目将带领读者在各类绘画作品中探寻北京的前世今生,了解北京的城市面貌、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

“ 有水的地方必有桥,有桥的地方必有景。”

桥往往是中国古代园林河道景致形胜之处,也是古人别离亲朋眷属之地。

北京已有800多年建都的历史。其中,一是因都城河道纵横,需要搭建桥保障交通;二是兴建宫廷、园林、庙宇等建筑需用搭建桥美化环境。因此北京的桥当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也可以说北京的桥是北京古都建筑史的折射。

从金、元、明、清以来,先民在这片水网密布的土地上建筑城池,同时也造就了北京桥梁的建筑史,是都城重要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保障。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原理事长赵知敬将北京有代表性的桥用素描的形式艺术地表现,让我们一同浏览老北京的桥,读老北京桥的历史。

水源与桥

北京是个缺水的城市,早年元代忽必烈接受郭守敬的引水进京方案从昌平白浮诸泉和玉泉山引水进城,沿途修了三座桥,一座是高粱桥,一座是银锭桥,一座是万宁桥。

  • 高粱桥

位于西直门外,西城区与海淀区交界处,又称高亮桥。创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是青白石三孔拱桥,桥结构规矩、坚固,桥基是双层条石砌成的整底板,桥上下游墁也是双层条石,石板下有基础小柏木桩,海墁边沿有一排铁柱穿透石板,使桥的整体性加强。高粱桥原桥被改造维修过多次,现在的高粱桥,桥长约16米,宽约10米,桥上16对石柱护板,桥两端是石刻抱鼓石,桥下设有闸,调节长河入京城的水量。1981年,高梁桥被列入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旁另辟新桥通行。

  • 银锭桥

位于什刹前海与后海(后海与中海)之间,始建于明代,确切年代已无从考证。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桥上雕有镂空云花栏板、翠瓶卷花望柱。因桥身中间大两头细,看上去就像倒扣过来的一只大元宝。桥体用汉白玉大理石砌成,体白如银,故得名“银锭桥”。为单孔石拱桥,也是饮水的重要通道。1984年重修。由于桥向西北的后海有一条形空间。可直视西山风景,有一美称,“银锭观山”。在规划上,该地区建设建筑时,都要求先放气球在银锭桥上,观察是否影响银锭观山的风景。

  • 万宁桥(后门桥)

位于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京城第一桥,确定了北京中轴线的最初坐标。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桥下装有水闸,船通过时提放水闸,保证南来粮船可直抵海子内停泊。20世纪50年代石桥面曾铺设沥青,河道填平建房。2000年侯仁之先生提出万宁桥为历史遗迹,应妥善保护。市政府组织疏通了河道,对毁坏的桥栏杆修旧如旧,原地保留桥洞下和河岸边的震水石兽。恢复原桥名"万宁桥",建碑于桥畔,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流与桥

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遇河架桥是保障城市交通的重要举措。北京周围的永定河上最早修了卢沟桥,大石河上修了琉璃河桥,沙河上修了朝宗桥,通惠河上修了八里桥。这些石桥是北京郊区重要交通道路且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老桥均列为各级文保建筑,在老桥的一侧另建设了新桥。

  • 卢沟桥

卢沟桥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竣工于明昌三年(1192年)3月。位于西郊宛平城,为金朝进京的必经之路。卢沟桥是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是最长的桥。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卢沟桥望柱上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六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道:“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卢沟桥是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地,成为中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新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1985年又在旁边建了一座新桥,旧卢沟桥从此成为文物,不再通车。

  • 琉璃河桥

琉璃河大桥位于房山区大石河的京石公路上。是房山区境内最大的石拱桥,其规模仅次于卢沟桥,是北京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石桥之一。嘉靖十八年(1539年)建此桥,嘉靖二十五年建成。石桥南北向,横跨大石河上,是南北重要交通要道。全长165.5米,宽10.35米,拱高8余米。共11孔,中孔最大。桥体全部用巨大的石块砌筑,拱券正中雕有精美的兽头。桥上建有实心栏板和望柱,由于当时财力困难,桥的栏板、望柱雕刻都很简略,均为海棠线等纹饰。

  • 朝宗桥

朝宗桥又名沙河北大桥。位于昌平县城南10公里,跨越沙河大桥。始建于明正统12年(1447年),明朝迁都北京,在天寿山建陵墓,拆掉南北沙河水上的木桥建石桥。朝宗桥为七孔联拱结构石桥,全长130米,宽13.3米,拱高7.5米。桥两旁有石栏柱53对,是明朝帝后、大臣谒陵北巡的必经之路,又是通往塞北的交通咽喉。它与卢沟桥、永通桥(俗称八里桥),并称为“拱卫京师三大桥梁”。

  • 八里桥

八里桥又名永通桥,位于距通州八里的建国路旁通惠河上,因距通州八里,俗称“八里桥”。八里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三孔石桥,南北走向,长30米,宽16米,桥两侧有33块护栏雕饰、三十三对石狮,桥头有石兽,正中桥孔东西泊岸上雕镇水兽共四个,刻工精美。最大特点中拱最高13.42米,是拱中最高的,目的是为了漕运船不降下桅杆就可以通行。

八里桥扼京东咽喉要道,也是著名的古战场。咸丰十年七日(1860年8月),英法侵略军自天津北犯京师,在八里桥受到三万清军阻击。经过一场血战,三万将士全部殉国,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抗击外来侵略的壮歌。

景观与桥

山形水系、亭台楼阁是造园重要的手段,跨越湖泊、水系的大小桥梁是造景的重要环节,这些桥梁往往成为了主景,其倒影更是美不胜收。

  • 金鳌玉蝀桥

原名金海桥,又叫御河桥、北海大桥。位于北海公园南门西侧,文津街东头,横跨于北海与中海之间。早在元代时,水域较大,团城还是小岛,这里架设了两座木桥。分东木桥和西木桥,中间一舟船连接,如果把船顺行摆放,两桥畅通;如将船放横,东木桥与西木桥便断行。明代废木桥建造了提栈式石拱桥,明弘治二年(1489)五月九孔石桥建成,石桥两端立有牌坊,东边牌坊曰金鳌,西边牌坊曰玉蝀,故名金鳌玉蝀桥。

没有了皇城门,文津街可以通行了,因桥面太窄影响交通,1956年拆掉了东西牌坊,并将桥西扩展到34米宽,桥长220米,中间车行道27米,两侧人行道各3.5米。当初提出的方案要拆除部分团城。后经周恩来总理指示。东头稍加偏移,保住了团城。1957年改名为北海大桥。

  • 永安桥

北海永安桥位于北海公园内,建于元代至元三年(1266年)。该桥前身是元代的一座木桥,明代称“太液桥”,乾隆八年改建为三曲折,三孔拱券石桥。桥长85米,宽7.6米,两侧有望柱48根。一桥横跨起着连接团城和琼岛的纽带和烘托琼岛的重要作用。是一座造型经典、精美取胜的连拱大石桥,成为我国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精品之一。在桥的南北两端,各竖彩绘牌坊一座,名为"积翠"和"堆云"。牌坊前还各设有一对石狮子,对称呼应,相映成趣。1979年,进行了桥面和石雕的重新装修、加固。

  • 三折玉带桥

北海三折玉带桥位于抱素书屋正北水池上,始建于乾隆17年1752年,桥长17.4米,宽3.88米,建筑面积61.2平方米。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白石砌拱券,花岗岩桥身,桥两侧装有12根圆宝头莲花望柱和10块镂空浮云宝瓶护栏板。此桥特别之处是桥体为三曲折,石桥中者是圆孔券桥洞。起伏转折的桥身、望柱、栏板如玉带,故此称小玉带桥。

  •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位于颐和园,建于清乾隆时期(1736年—1795年),整体桥长150米,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是雕狮最多的桥。

桥因有17个桥洞组成而得名,是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它西连西湖岛,东接廊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十七孔桥的桥洞为什么要建十七个孔呢?因为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17孔。整座桥给人以一种雄伟高大之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每年冬至前后,金黄色的余晖会穿透照亮整个十七孔桥的桥洞,形成“金光穿洞”景观,美不胜收。

  • 玉带桥

玉带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西堤,建于清乾隆时(1736-1795)。是西堤六桥中唯一拱券结构的石桥。光绪时 (1875-1908)重修。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绸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它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蛋尖形桥拱,特别高耸,好似玉带,故名玉带桥。此桥旧名"穹桥"俗称驼峰桥,均以形象命名。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

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深得乾隆帝喜爱。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 豳风桥

颐和园豳(bīn)风桥坐落在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桥亭做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因为这座桥的西部原来还有耕织图、机织房、染织坊,水村居等一组模仿江南农村景色的景点。时至今日豳风桥周围尚存活着少量百年以上的桑树,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 圆明园残桥

圆明园残桥是圆明园鼎盛时期的100多座各式各样的大桥小桥。这些单孔残桥在众多大小桥中算不上精美,也算不上有名,普普通通,寂寂无名,只是因众多的兄弟姐妹早早离世或葬身于大火、或腐朽于风雨。留下他一息尚存,物以稀为贵,由此而宝贵而知名。

  • 眼镜湖桥

香山眼镜湖桥为单孔石桥,桥介于两湖之间称眼镜湖桥。有台阶上下,两侧各有栏板5块,望柱6根,桥旁有佳日亭和两湖,构成香山公园一景。

御用与桥

封建帝王曾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设立了不少御用建筑,其中御用的桥成为重要的一项。围绕故宫的护城河在东华门、西华门和神武门前为了通水路设置了三个涵洞。在故宫太和门前设置了内金水桥。在天安门前设置了外金水桥。在前门外护城河设置的前门桥。为皇室每年出行天坛、先农坛祭祀设置了天桥。在中轴线最南端设置了永定门桥。

  • 金水桥

金水桥位于东城区,分为外金水桥和内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金水桥的蓝本,出自南京故宫的内五龙桥。

内金水桥

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内金水河上,是紫禁城内最大、最壮观、最华美、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居中的桥为御路桥,最长最宽,桥长23.15米,宽6米。汉白玉望柱上雕刻蟠龙祥云,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长21米,宽5.4米。再两侧为品级桥,长19.5米,宽4.8米。左右四座桥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内金水桥造型设计考究,典雅壮美,五座石桥随着金水河河道成弧形排列。与雄伟壮观的午门城楼和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相得益彰,气势夺人。其结构独特而巧妙,与殿门及南北通道十分协调,同整个广场构成一个和谐、美观的整体。无论从那个角度或远近观望,视觉效果极佳。

外金水桥

位于天安门前外金水河上,为五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中间的桥称为“御路桥”,桥面最为宽阔。长23.15米,宽8.55米。御路桥左右的桥宽5.78 米,称为“王公桥”,王公桥外侧的桥较窄,宽4.55米,称为"品级桥"。桥的建筑装饰也不一样。“御路桥”的汉白玉栏杆柱头上为蟠龙雕花柱,下衬云板。其余四座的汉白玉栏杆上皆雕成荷花栏柱。

外金水桥设计缜密,造型别致。五座雕刻精美的石桥分别与天安门城楼的五个门洞相对应。桥南(包括桥)距城门洞62米,桥与桥之间距离5米。桥稍有坡度,中间出现拱面,而且桥身中间窄,两端宽,呈“工”型。桥栏雕琢精美,形似条条玉带,与古朴的华表和雄伟的石狮共同构成天安门前巍峨壮丽的景色。

  • 神武门桥

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位于紫禁城北的神武门外,是通水涵洞。神武门,原名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又主北方,所以紫禁城的北宫门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重修时,为避康熙的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桥是单跨桥,简单实用,对故宫防卫也是非常重要的保障。因桥洞很小,所以又有“后门有桥不见洞”之说。

  • 正阳桥

正阳桥始建于1439年(明正统四年),是明代国门第一桥,位于正阳门的南端,五牌楼的北端的护城河上。是单跨三道桥,中间道是御道,为皇帝专用,两侧供平民车马行走。御道的两侧是汉白玉的桥栏板,栏板每根柱头上有小狮子,桥的两端有坐狮护桥,规制考究。桥身宽十丈三尺(约33米),长七丈五尺(约24米)。桥南立五间绿琉璃瓦大牌坊,匾书“正阳桥”仨字。正阳桥的长度、宽度、桥头牌坊都是国都礼仪桥之冠。1919年大修,桥拱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坡度减缓,近于平直,桥宽加至42米,牌坊在1935年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55年拆除,2008年在原址按原状重建。正阳桥既是交通要道上最重要的一座桥,也是礼仪桥。京畿九门的八座城门是一块板的桥,而正阳桥三块板,突显了正阳门的地位和威严。

  • 天桥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清皇帝祭天时专用的“礼仪桥”。据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永定门大街北街正阳门大街有桥曰天桥。是供天子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使用的,故称为天桥。天桥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北面各有一个亭子,桥身很高,雕刻精美、雄伟壮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低矮的石拱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2013年于原址南移重建。

  • 永定门桥

永定门桥在清朝时为永定门外护城河上的吊桥。清末,永定门内大街改建为碎石子路,该吊桥遂改建为单孔石桥,桥面以长条石横铺砌,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平展的桥。1957年永定门桥被拆除。如今,永定门城楼已经恢复,桥已进化为满足现代交通需要的新桥。

感悟---赵知敬

北京具有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从建设城池的伊始就重视市政道桥的建设,为城市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城市建筑发展不断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桥的结构材质以石桥居多,券拱桥洞。在构造上从最早卢沟桥在桥墩以腰铁牢固,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尖端加装三角铁柱,称“斩凌剑”,以抗御洪水和春水,确保大桥久经洪水冲击安然无恙。

造桥艺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功能创造了多种桥的形状。同时在桥的栏板的透空雕刻艺术,尤其在十七孔桥、卢沟桥望柱上的雕刻的几百个大小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达到石雕艺术的顶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有桥的地方就有景。这说的是在皇家园林。北京最有代表性的是颐和园、北海。前边表述的玉带桥、十七孔桥、永安桥,还有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园林艺术的典范,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这就是我们通过整理,运用绘画的方式,系统地、细节地了解京城建桥历史,传承800多年建都的精髓所在。

内容来源: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

北京号——传递北京最强音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