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路团圆梦|第1000位“流浪者”找到了家
2020-09-21 16:1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回家,一个多么普通的字眼,但在有些人的心里却是一种奢望。为了送迷途者回家,寻亲工作专班持续开展“为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找家”行动,实现了近千个家庭的团圆梦想。

截至目前,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所属的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为流浪乞讨人员找家”寻亲专班已成功寻亲1000人,33岁的吴语(化名)就是这第1000位“幸运儿”。9月15日,当吴语见到姐姐们时,三人紧紧相拥,幸福的泪水表达着团聚的喜悦。

寻亲无果 想尽办法帮他找家

14年前,患有精神障碍的聋哑人吴语,被陶然亭派出所民警送入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救助。
几经辗转,吴语于2018年9月29日转入北京市异地托养机构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安置照料和康复救治。
刚开始,吴语不愿与人沟通,总是一个人待在角落,经过长期接触观察,工作人员发现他会写字,但写出来的家庭地址均核实无果。
看到身边一个又一个“朋友”离开机构与家人团聚,吴语心中回家的期盼又多了几分。

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张士巧说“吴语经常拉我们到一旁,在手心写一些东西,他眼中的急切我们都看得到,也想尽快帮他找到家人。”

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在前期组织了两次DNA比对和4次人像识别无果的情况下,尝试将吴语写出的“河南省濮阳县安寨村”信息,多次推送到“今日头条寻人”,但也没有得到关于他的任何信息。

手语助力 14年后成功寻亲

今年9月7日,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正中邀请了北京市残联专业的手语专家陈淑清,为吴语的“寻亲案”带来转机。
见到吴语后,陈淑清用手语问他:开车送你回家,想回吗?

吴语兴奋地竖大拇指连忙点头。

那你写一下你的名字。

陈淑清边说边拿出自己的身份证,指着上面的名字问:“这个,身份证,有吗?”

吴语点点头但还是没写出身份证上的名字。

陈淑清继续问道:你买票回家,买到哪儿的?

“道口!”

看到这两个字,现场工作人员非常激动,立即在手机上查找,发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有“道口”这个地名,张正中随即将全国31个省市写在纸上,吴语一下子指出了河南。陈淑清和工作人员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你太棒了!”
寻亲流程加紧推进,工作人员给吴语现场拍摄照片,并邀请河南爱心民警王祖新帮忙核实信息。半小时后,王祖新将人像比对的图片结果及人员基本信息发给张正中,最终确定吴语是河南省滑县八里营乡刘苑村人。陈淑清用手语告诉吴语:“我们可以送你回家了。”吴语高兴地竖起大拇指。
吴语有一位72岁的老母亲,还有三个姐姐。得知弟弟的消息后,三姐激动地说:“我弟弟2006年丢失的,全家人用尽了方法寻找,但一直找不到。我们马上准备所需证件,尽快接失踪14年的弟弟回家。”

“吴语是我们寻亲专班成立以来,第1000名成功寻亲的长期滞留受助人员,我们终于突破了千人目标,实属不易。”
张正中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高度重视寻亲救助工作;得益于公安、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救助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履职尽责。后续成功寻亲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但不管有多难,我们都会坚持下去。”

未来

在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的领导下,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将继续把寻亲作为救助工作的优先目标,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汇聚多方寻亲资源,通过救助寻亲网、DNA比对、人像识别、头条寻亲、专家重点问询、爱心警官户籍甄别等方法,帮助更多长期滞留受助人员寻亲成功,尽快回家。

文字:《北京社区报》 记者 任可馨

视频:《北京社区报》 记者 傅子彦

编辑:刘佳

北京号——传递北京最强音

作者:

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