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城的前世今生
2020-03-21 10:2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作为北京东大门和大运河北端城市的通州,是曾经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和水路都会。众多的漕粮及货物都被暂存在通州,因此,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物资都汇集于此,形成了货品丰富、琳琅满目的繁华市集。今天小志就跟大家聊聊通州城的前世今生。

通州取名“漕运通济”之意

地铁6号线的东端首站潞城位于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很多人会有些奇怪:说是“城”,但是为什么没有见到城呢?其实,考古学家曾在潞城镇的古城村发现了一段西汉路县的城墙夯土遗址(城面积为0.35平方千米),证明通州在西汉就已经有城了。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是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城址就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西北角,目前,该地拟建成遗址公园。为什么叫路县?由于这座城正好位于东西往来的通衢要道上,因此便以“路”字命名。 后来由于县城西侧有一条叫做“潞水”的河流(即今温榆河—北运河),因而改名为“潞县”。 北齐( 550—577年)时,县治始设现址,即今天通州城区的位置。北周宇文氏建燃灯佛舍利塔,为城市标志。金代在潞水之滨造战船伐宋,天德三年(1151年 ) 在潞县设刺史州,称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通州从此因漕运而兴盛,清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他们一路沿着运河北上,在通州上岸进京。他们目睹了通州作为“天下第一通漕之处”的繁盛景象。

通州燃灯佛舍利塔

这张照片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时,随军记者费利斯·比托拍摄的,也是北京最早的照片之一。比托站在今天通州西海子公园西门外、通惠河北岸拍摄了这张照片。燃灯佛舍利塔位于通州旧城北门内,乃镇河之塔。此塔当时是通州的地标建筑,清代诗人王维珍名句“一支塔影认通州”流传至今。这张照片也可以看到通州城的北城墙。

通州城位置的确定

元废弃原金中都城池,在其东北郊另择新址建城,即如今的元大都城。与此同时,元代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即元大都城至通州的运河,自此通州成为运河漕粮进入北京的门户之地。在通州“深沟、乐岁五仓积藏粮石”。而通州“元末……始编篱为城”。此城“北通惠河积水至深沟村西水渠,去乐岁、广储等仓甚近,拟自积水处自通州城北至乐岁西北,水陆共长五百步。”可见,元末的通州城位置完全是根据仓储及通惠河的位置确定下来的。

始建城

明洪武元年( 1368年),因运河漕运兴起,明将孙兴祖督军士夯筑城墙,外砌城砖,连垛墙高三丈五尺,面积约1.7平方公里。城周九里十三步,设四门:东门称通运(6号线通运门站即由此得名),西称朝天,南称迎薰,北称凝翠。门各有楼,是为旧城。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南北漕运岁入四百万石,通州作为南北漕运的尾间,城市的主要发展是扩建仓库。通州在运河上的重要地位使通州仓规模大且地位高,仓储物资直接供给中央机关和驻军之需。

建新城

明正统年间,瓦剌军袭扰京城。正统十四年( 1449年)总督粮储太监为护卫西、南二仓,奏建新城。新城东连旧城,周七里。设二门,南门题额“望帆云表”、西门题额“五尺瞻天”,门各有楼。城墙高只及旧城一半。

通州分治图(左为新城,右为旧城)

这张图选自《通州志略》。《通州志略》为明嘉靖时杨行中编纂,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刻本刊行,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通州方志,也是第一部留存完整的北京方志。

新城连接旧城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巡抚都御史李贡主持修建。其主要工作是“新城旧基,增筑五尺,其外为砖,内实以土,上复为垛墙,六尺有咫,而长广皆如其数。又为敌台,其西南为瓮城,重门悬桥,皆旧所未有”。这次修缮工程备受瞩目,不仅得到皇上赞许,也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通州城轮廓特征

新旧城地理版图(形状)受制于北运河、通惠河走向、形势。 通州新城建于旧城西侧,新旧两城像是横排的“吕”字。通州旧城北城墙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依通惠河而建,旧城的北城墙紧贴燃灯佛舍利塔的北侧,现在还有城墙的遗迹。旧城的东、西两城门也因城内运河而并不在一条直线上。通州新城的南墙与旧城南墙也没有在一条直线上,在今玉带河大街北侧,也就是潞河医院北墙稍南处,一直往西,与佟麟阁大街连接处为新城南门所在地。

清光绪九年(1883年)通州城池图

新旧两城合一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 拆去连接处城墙(旧城西门),两城合二而一。 定型后的通州城有五座城门,包括三座老城门(东通运、北凝翠、南迎薰)和两座新城门(新城南门“望帆云表”,后改为“灌输”,西门卫“五尺瞻天”,后改为“神京左辅”)。至此,通州古城的形制最终确定下来。通州新旧城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光绪初城内街巷102条,人口4万,为京东首邑。

通州城的消失

清末漕运终止,渐失光彩;八国联军烧掠,城内官署民居精华火毁殆尽;1912年、1920 年、1926年、1937年又连遭战火洗劫,致使百业凋零、满目疮痍。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善市容环境,通县政府于1952年将通州古城拆除。至此,通州古城的遗迹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了。今天,留下的是与通州古城相关的地名,如东关、南关、北关、南大街和西大街等。

如今,虽然漕运不再兴盛,但通州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之一,她也将再次矗立于古运河畔。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也将不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助力北京尽快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北京号——传递北京最强音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