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分类后的垃圾去哪儿了?在这里,他们变成宝贝!
2019-12-10 17:1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生活中你会垃圾分类吗?

分类后的垃圾去了哪里呢?

垃圾分类处理后又有什么作用呢?

12月6号,小编分别来到通州区有机质生态处理站和通州区再生能源发电厂,身临其境地感受了生活垃圾高标准、严要求的处置过程,同时也为您揭开生活垃圾从分类运输到终端处理的华丽变身。


通州区有机质资源生态处理站

占地45亩的通州区有机质资源生态处理站是一个“吃垃圾”的大型处理设施。

据了解,这个处理站是通州区处理全域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场所,拥有两个7500立方的厌氧罐,在2018年11月投入使用后,具备综合处理厨余垃圾、城市粪便、市政污泥三种城市有机废弃物的能力。

目前,整个生态处理站处理规模为600吨/天,每天能够处理厨余垃圾200吨、粪便300吨和污泥100吨,主要是采用联合厌氧消化产沼工艺,可以实现多物料协同处理,产生的沼气可用于热电联产。


在生态处理站院内,小编看到,一辆辆来自通州区域内的厨余垃圾车正在站外排队,在完成自动称重后依次驶入处理站的卸料区。

在卸料车间,按照厨余垃圾、城市粪便、市政污泥被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垃圾车按照指挥信号在指定的位置完成卸料。

北京京城惠通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广涛介绍说,厨余垃圾进入处理车间后,经过油脂提取、联合厌氧等程序处理产生沼气,用于日常生活或燃烧发电。

同时,处理站将视频监控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进行衔接,建立数据库,使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相融合,实现工厂智慧运维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生态处理站和附近的张家湾再生水厂相依而建,工艺链互为衔接。每天生态处理站终端产生的六七百吨污水、经生化预处理后流入张家湾污水处理厂,形成中水,实现二次利用;而污水厂处理末端产生得污泥也会通过管网进入生态处理站,实现进一步的无害化处理。这样,在集约用地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营成本。

于广涛告诉我们,“目前从前端收集运输来的厨余垃圾分类质量还有待提高,其中会混有一些异物,比如玻璃瓶、一些又厚又大的塑料袋,或者被废弃的刀具等,这些东西混入到厨余垃圾中会给后端的处理设施带来一些影响。垃圾分类的好处就是,如果市民分类分得好,将会相应减轻我们后端处理设施的压力,提高处理效率。”


通州区再生能源发电厂

通州区再生能源发电厂位于通州永乐店镇,占地约295亩,能将人们产生的生活垃圾转化为清洁的电能。园区一期项目由垃圾焚烧(再生能源)发电厂、炉渣剩余筛上物填埋场、污水处理站、炉渣综合利用制砖厂组成。两期规划日处理垃圾量为3950吨,目前一期2250吨/日的垃圾焚烧厂,已于2018年9月正式投产。

走进再生能源发电厂园区,最大的感受是这里完全没有工业企业的模样,环境非常优美洁净,完全闻不到垃圾的臭味,红黄蓝三种主色搭配的的生产大楼格外醒目,呈现出十足的现代感。

在这里,每天将有1800吨的垃圾由垃圾车运输入厂,进入园区后地磅称重,通过栈桥进入卸料平台,将垃圾卸入垃圾库储存,又经过5——7天的发酵,沥水后送入焚烧炉进行充分燃烧,产生的烟气通过脱硝、脱酸、除尘、吸附二噁英等有害物质的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

工作人员介绍说:“通州区每天产生的垃圾总量在1800吨左右,我们一期日处理能力超过两千吨,完全满足通州生活垃圾处理的需求。二期规划的日处理量达1700吨,若两期全部投产,处理的生活垃圾近4000吨/日,届时可以满足北京城市副中心垃圾处理的全部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整体规划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建设理念,垃圾焚烧产生的电力除保障园区正常生产外,全部输送国家电网,焚烧产生的热量可供当地居民使用,而污水处理后全部回用,实现零排放,此外焚烧后产生的残渣可为社会提供筑路、制砖等用料······

据了解,从去年9月投产至今,该再生能源发电厂输送到国家电网的总电量就达到2.6亿度,可以说真正实现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怎么样?是不是没有想到垃圾处理厂也可以如此高大上?在垃圾治理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责任。那么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应该把垃圾分类作为自觉行动,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城市环境。

北京号——传递北京最强音

作者:

管城理市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