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人生每一步都是选择 专家建议高考选专业不必太纠结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8-11 09:09



每年到填报志愿的时候,都是家长和考生纠结的时候。生怕一步选错满盘皆输。而最近网络上爆出的因为高考、志愿填报引起热议的个案更是让他们的紧张情绪升级。那么,我们该如何填报志愿?又该如何做好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

学什么不一定做什么   选择专业不必太纠结

天津南开中学高级教师王学森认为,高考报志愿是一件个性化的事,可以根据考生成绩在全省(市)的排名,结合考生对大学、城市、专业等的价值取向来完成。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对于许多同学来说首选是学校,然后是城市,专业排在最后。”王学森解释道,由于现在用人单位在筛选大学毕业生时,首先看的就是毕业学校是不是985,或是211,其次是本科、专科等等。可以说看毕业学校是世界通则。接着就要考虑学校所在的地域了。北京、上海优先,其次可以考虑中心城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比如天津、南京,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近年来深圳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已经超越香港、广州,仅次于北京、上海。另外,深圳还有华为等顶尖高科技公司,因此,深圳可以作为考虑的城市。”

“选择专业上不必太过纠结。如今专业并不等于就业。所以学什么不一定以后就做什么。另外,现在本科毕业后考研的人越来越多,研究生再换专业,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也未尝不可。”王学森表示,“当然,这个也要根据个人情况因人而异。比如,对于立志做科研的理科尖子生,对于有明确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的学生,专业也可以作为首选。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将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心情愉悦还容易出成绩。就像来自湖南耒阳打算报考北京大学考古系的钟芳蓉就公开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对于没有明确专业选择的考生,城市是首选。”

在北京市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姜殿军看来,即便在填报志愿时要对大学、城市、专业等因素进行考虑,但是家长切勿陷入到对名校、热门专业以及一线城市的盲目追求中。

姜殿军认为,首先,名校固然好,但是家长也要认清名校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分数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同时,名校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样有王牌专业,比如燕山大学的机械、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等等。

其次,就是在选专业时切记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别。“与名校一样,热门专业自然分数就很高。如果成绩不太突出,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选。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实际上,有些专业报考时冷门,就业时却成了热门。像武汉大学的印刷与包装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在报考时不热,就业时反而热,供求比例一般在1:10以上。”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著名高考志愿专家郭建民表示,分数因素是填报志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从系统性的视角看,对于参加新高考的学生而言从选课、选科、选考、选专业、选职业、选未来,应当系统连贯。从辩证看问题的角度来说,在选择学校专业时应辩证地看问题,冷门热门专业是在动态变化中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过于短视、功利。

学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切勿盲目轻信乱跟风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学业生涯规划课程,社会上也有很多机构以此开展业务。于是,很多家长跑遍了各种会场,听遍了各种专家建议。但是,到头来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对此,姜殿军表示,学业生涯规划,不是一次短期讲座就能解决的。他建议说,“就高中生涯规划而言,应该从高一做起。比如,新高考地区,高一的学生就面临选科的问题,那就需要通过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专业、认知大学等一系列动作来做生涯唤醒、生涯探索,进而做出合理的生涯决策。在高二、高三不断修正学业生涯的目标。等到填报志愿时,就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了。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做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郭建民认为,教师不应是给学生规划目标,而是要引领学生学会自我规划以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核心是引领学生学会选择、培养选择意识、提升选择能力。事前有规划,事后有反思,我的选择我做主,做主与担当同在,在选择中培养责任意识。生涯规划自我探索方面,不能单一依赖测评。“测评只是辅助手段,测评结果只是参考,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其次,现行的测评工具多数是依据西方人格特质、职业,与中国人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念有一定差异性,不能完全照搬,否则就容易出问题。最后,简单贴标签做比对,生搬硬套、轻易下结论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发展也是不利的。”

规则既出就需要遵守   家长对待改革需理智

今年高考分数出炉后,部分地区出现因为高考分数、志愿填报引起热议的个案。有很多家长在看到这些消息后陷入纠结中,有的甚至对高考改革产生了困惑。

对此,郭建民表示,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抑或是其他高校在其颁布的招生章程里录取规则条目中都会明确提出对选测科目等级的要求。高考录取时也都会严格按照事先公布的招生章程进行录取。因此,他们拒绝录取选测科目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不仅是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体现,也体现了依法依规招生的原则,折射的是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并无过错。“我们现行录取体制是‘院校负责,招办监督’,招办监督的一个最重要工作就是看高校是否按照招生章程依法依规录取。因此,我们虽然对选测科目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没有进入名校表示遗憾,但规则就是规则,高校坚持原则,按照事先公布的招生章程录取,不应受到指责。”

对于某些高中家长对高考成绩不满,希望校长下课的举动,郭建民认为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表达诉求的方式值得商榷。“至于某些媒体提出的这是‘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让步’的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学校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能够回应家长的诉求,正视自己今年高考中高分段学生较少的现实,并加以改进,这是应当点赞的,不应看成是素质教育让步于应试教育。”

郭建民表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也不是不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而要看提升的路径是什么。“我们反对的是‘以升学为唯一目标,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简单刷题’来获取成绩的路径与做法。该学校针对高三这一特殊群体在江苏2021年新高考使用全国卷的大背景下,提出‘研究新高考,做好新高考应对’,这是积极回应高考综合改革,这怎么能说是搞应试教育?我认为这本身就是在新时期对素质教育的升华,因为新高考在命题的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基本遵循,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引导中学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在他看来,高考的功能定位于“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其中“引导教学”就包含引导中学,发展素质教育,从高考的试题载体上看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考察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学生很难得高分,这是在助力素质教育。高考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核,包括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还有思维认知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提升是人的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高阶思维与创新思维密切相连。“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正在向这个方向不断改进,因此,研究全国卷按全国卷的命题指导思想来指导备考,既能有效提高成绩,又能推动发展素质教育。至于分层教学、尖子生培优等措施,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个别化教学的思想,学校只要保持原来先进的办学理念,就不应给予指责,更不能说是素质教育让步于应试教育。”


编辑:顾昕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