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为何半夜总敲邻居家门?背后有隐情,结局很暖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延安 通讯员 辜益燕

2021-11-22 06:50 语音播报


北京民声

“王老,我们又来看您了,这两天身体怎么样?”看见社区党委书记石岳进门,86岁的王女士脸上挂满笑容,热情地拉着她的手说,“我挺好的,儿子刚给做了饭,正吃着呢。”

王女士是一位独居老人,家住大兴区观音寺街道泰中花园社区。前段时间,老人总是半夜敲同楼层住户家门。“当时同楼层的住户反映非常强烈,多次拨打12345热线投诉。” 石岳说,老人所在的楼层有5户,每到晚上,老人就开始逐户敲门,有时候半夜一两点钟还在敲,同单元的住户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有的邻居家里有老人,总是刚睡下就被惊醒;还有要考试的学生,根本没办法复习和休息。

接诉后,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和老人沟通。由于担心老人可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工作人员还协调街道联系了心理医生,一起和老人聊天谈心。初步诊断后,发现老人有“孤独症”的初期表现,害怕一个人,总想找人倾诉。为了缓解老人症状,社区提出让老人白天到居委会来,让工作人员多陪陪老人聊天。

但是,心病还得心药医。要让老人走出“孤独”,就得让老人身边长期有人照顾。社区联系老人的几个子女,希望他们能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但得到的答复均是老人性格强势,经常与子女产生摩擦,谁都不太愿意长期在老人身边照顾。街道和社区提出了另一条解决路径——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或者请保姆。不过,这些办法也没能得到老人和子女的认可。

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老人的“孤独症”症状会进一步加深,邻居的生活也会继续受影响。为此,街道和社区又多次做老人子女的工作。在反复劝说下,子女们的态度有所缓和,同意一起坐下来谈谈。

随后,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召集民警、楼门长、心理医生、老人子女、同单元住户共同协调,街道司法所还邀请了相关领域律师提供法律咨询。调解会上,各方围绕老人的赡养问题展开了深度沟通。几个子女一开始还是坚持之前的态度,谁都不愿意在老人身边照顾,并且在现场大倒起了苦水。不过,经过各方的努力劝说调解,剑拔弩张的气氛慢慢消失,有了可商量的余地。最终,老人的子女同意轮流上门照顾老人的一日三餐和生活起居,尽心尽力服侍好老人,并在各方的见证下签订了调解协议。

为了让老人尽快走出“孤独”,社区还将老人纳入社区困难帮扶名单,安排专人“一对一”帮扶,经常到老人家中探望、陪老人聊天,随时关注老人情况,心理医生也会根据老人的状态随时提供情绪疏导服务。

如今,几个月过去了,有了子女的陪伴、社区的照顾,王女士情况大为好转,不再半夜敲邻居门,性格也变得温和开朗起来,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一桩难解的邻里纠纷和赡养问题在街道和社区的多方协调下被成功化解了。


编辑:鹿艺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