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不大质疑却不少 社区环境改造为啥“改”出了争议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罗乔欣 实习记者 鹿艺佳

2020-10-20 13:43 语音播报


北京民声

房山燕化星城为优化环境正在进行小区综合提升改造,宛平城地区原润福霖超市门前广场为改善停车条件也重新修建了停车位……这些原本是服务周边居民、提升生活质量的好事儿,近来却因施工设计不当引发了居民争议。

燕化星城小区

设计方案接连惹争议

燕化星城小区内有一个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小广场,广场上有一个小亭子和走廊,紫藤爬满廊架,花开时十分美丽。但近来小区进行环境改造,施工方把通往亭子的石板小路截断了,改建了两个停车位,居民进出要从停车位穿过,十分不便。居民江先生告诉记者,小区内改造设计出现问题还不止这一处,施工频频引发居民不满。

在小区小广场的东北角,记者看到了这座小亭子。亭后的小路是从东侧进入小广场的最便捷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已被断开。现场施工示意图显示,这里被设计为停车位。午后的广场上,不少老年人休息娱乐,有的下棋,有的陪孩子玩耍,还有坐轮椅的老人在一起聊天。几位住在附近的老人表示,自己腿脚不便,如果亭子后的小路变成停车位,就只能绕道进来。

据介绍,燕化星城小区1997年交付使用,至今已有20多年。今年小区主要对一里和四里进行综合提升改造,包括休闲广场翻修、便道翻修、草坪增加照明灯等。这原本是优化小区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工程,却因部分施工地点设计不当,引发居民争议。

四里的两片空地上,堆放着不少枯萎的竹子。居民说,这两片空地上原本种着竹子,但这次施工全被砍掉了。其中一块空地约四五十平方米,在小区刚建好时就种上了竹子,多达几百棵。居民们很疑惑:“这两片小竹林是星城四里多年绿化的成果,为什么一定要砍掉?竹子也可以移栽到别处呀。”

快递柜、饮水机前的施工也让居民十分头疼。施工方将快递柜前的路面破开,重新垫了黄土。快递员、居民来存取快递只能站在土地里。饮水机前的路面也同样破开后垫了黄土,上面摆放着一块长方形的铁板。江先生告诉记者,这块铁板是居民自己放这儿的,“前阵子下雨,大家来打水都踩一脚泥,所以就临时垫了块板。”

之后,记者联系了施工方。一位负责人表示,由于居民对小亭子外修建停车位意见较大,所以施工暂时叫停,但至于何时能重新修复道路,需要等待规划变更方案审批下来,才能重新进行。至于快递柜、饮水机前破路垫土的位置,日后将进行绿化。

但居民们仍觉得不妥,大家打水、取快递不想踩踏草坪。施工方称,近日将和居委会进行商议,“如果觉得做绿化不合适,就做路面硬化。”不过,昨天记者联系了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施工方并没有来沟通此事。

据工作人员介绍,此前施工方还将自行车停车棚前的区域建造了一处花坛,居民要想停放车辆,就得从花坛上方“越”过去。在居民多次投诉后,花坛被拆除。虽然花坛虽已拆掉,但路面还没有修复,居民大多把自行车零散地停放在他处,车棚里的车辆寥寥无几。

原润福霖超市门前广场

人行通道太窄轮椅无法通行

近日,李先生向北京日报客户端反映,丰台宛平城地区原润福霖超市前的开放式广场近期改建成了停车场,居民想去超市只能从仅容一人通过的狭小通道进入,残障车辆无法进入,自行车、电动车也只能停在外边。

10月18日中午,记者来到该停车场,只见超市门前的广场被围栏围了起来,划出了90个停车位。围栏处开了4个仅容一人通过的人行通道。“通道这么窄,想推着老人逛逛超市,轮椅却进不来。”李先生表示,现在超市因合约到期关门了,等到超市重新开张,人流量会很大,大家拎着大包小包购买的物品通过这么狭窄的通道,很容易造成拥堵。

据当地居民介绍,超市门前的广场此前是开放式的,没有围挡,自行车、电动车都可以停进去。记者在现场看到,停车场外围栏上有三处标了“自行车电动车停车位”的牌子,但其中两处紧挨着人行通道,且所处的位置是一个斜坡。“这么大的坡度,怎么放车?”居民发愁,真正可以用来停放非机动车的位置远远不够。

而且,停车场比道路高一些,为了方便机动车出入,停车场出入口位置用水泥修建了一个缓坡,将人行道截断,盲道也被断开。坡道边缘还用路沿石砌了起来。有居民担心地说:“人行道被断开,一些坐轮椅的人出入很不方便,而且这样的盲道岂不是存在安全隐患?”

宛平城地区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停车场为宛平开发公司所有,原规划设计就是停车用地,因多种原因之前并未启用。现由于晓月苑地区停车难问题凸显,所以近来启动停车场的建设。“作为停车场,施工方如此设计是防止非机动车在停车场内乱停放,但由于停车场内有超市,施工也必须考虑居民出入问题,比如现有的四个人行通道里,至少要建有一个可供残障车出入的通道。我们近期将与宛平开发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商谈,推动问题解决。”

记者手记

细节中最见“绣花”功夫

一片竹子、两三个停车位、几块方砖、十几米长的无障碍通道……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居民为啥这么较真儿?

燕化星城的居民认为:“我们自己住的小区,环境改造本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那么如何改造,我们是不是应该有发言权?”记者向居委会核实施工前是否和居民沟通过,居委会称,施工方如何建设不用征求居委会意见,居民有何建议可以直接联系施工方。

而晓月苑的居民们也提到,停车场的修建并未进行过民意调查,等到停车场建成,大家发现停车场没考虑残障车通道等问题,于是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虽然最终在多方协调下,人行通道的设计可能做出整改,但为何不能提前听取一下多方的意见,在建设之前就多为居民的便捷性考虑?”

施工方对记者表示,居民提供的意见建议都会认真对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调整,例如快递柜前的绿化设计变更为路面硬化,规划设计的停车位恢复石板路……

“如果提前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是不是就可以在方案设计的时候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居民们认为,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却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等到设计方案建成,接到居民投诉和反映之后再拆除重建,不仅拖延了工期,还造成了资源浪费。

社区实施这些改造,原本目的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不仅要环境变美,还要功能实用,更要考虑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需求。虽然众口难调,但改造前先在小区里通个气儿,提前公布方案,听听居民的意见,矛盾集中的地方坐下来商量商量,即便不能达成一致,至少通过各方交流,也能增进理解、化解争议,推动改造顺利进行。

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其实就体现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当中。

北京民声帮您办

编辑:罗乔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