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地铁一号线福寿岭站,名为何来?
北京日报副刊微信公众号 | 作者 户力平

2021-04-15 15:53 语音播报


京味

北京地铁1号线福寿岭站,几十年来一直未投入使用。据新闻报道,该站被列入今年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这意味着神秘的福寿岭站即将启用。

福寿岭位于石景山区中部,既是一座山岭之名,也是一个古村落的名字。作为山岭,福寿岭是西山褶皱山地的丘陵部分,东南是福寿岭村,西、北两面是连绵的山丘,南邻模式口村,最高峰海拔309米。《北京市石景山区地名志》载:“福寿岭原名扫鼠岭(扫鼠即松鼠)。1930年(实为1923年)前后,美国人在北京开办同仁医院,同时在此地修建了一所疗养院,并将扫鼠岭改名福寿岭。”

其实“福寿岭”之名明代已形成,与福寿禅师有关。据《石景山文史》引自《僧录司左觉义兼大功德禅寺住持嵩岩寿禅师塔铭》载,法海寺第一代住持福寿,亦称嵩岩寿,号南山,广西横州(今属南宁)人,生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自幼羡慕僧人,有皈依佛门之念。8岁那年福寿出家。成年后他游历名山古刹,遍访名师。正统元年(1436年),福寿来到京城,他听说祖渊禅师所度弟子数以万计,僧人“尊而仰之,如泰山北斗”,于是拜祖渊为师。正统四年(1439年),太监李童于翠微山建寺,英宗赐名法海禅寺,请福寿为法海寺住持。正统十四年(1449年),福寿奉英宗之命,兼任大功德寺住持。成化六年(1470年),福寿请求退休,福寿弟子慧义接任法海寺住持。成化七年(1471年)十月二十二日,福寿圆寂。慧义等弟子在法海寺以东为其建塔,是为福寿塔。自从福寿塔建成以后,福寿塔所在的山岭就被称为“福寿岭”。由此可见,“福寿岭”之名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而非始于民国。

福寿岭植被覆盖率较高,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良好的疗养、观景之所。民国时建有平民医院及疗养院,曾有多位文化名人到此休养。

作为古村落,福寿岭村西北依福寿岭,南邻金顶山路,村落因地处福寿岭得名。村域西北高、东南低,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兼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林业以果树为主,兼有槐、柏、松等树种。现在古村落因开发建设而实施拆迁。

福寿岭有礼王坟,先后葬有五位王爷,首位是康亲王巴尔图。巴尔图是清初“四大贝勒”之首、礼烈亲王代善的曾孙。巴尔图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去世,被赐葬于福寿岭。其坟地作为福寿岭礼王坟第一座,规模较大,有宫门、碑楼、享殿、月台、宝顶。礼王坟葬的最后一位亲王是代善九世孙诚厚,生于同治三年(1864年),初封“不入八分公”(清朝宗室贵族等级),后为御前“行走”,赏穿黄马褂。1913年“逊帝”溥仪让他袭爵,为礼敦亲王,1917年去世,葬于福寿岭礼王坟,但其坟茔远不如前面几位亲王的气派。民国时礼王坟的树木屡次被砍伐变卖,今该坟已无遗迹可寻。

传说福寿岭还是曹雪芹在京西的落脚地之一。曹雪芹自雍正六年(1728年)随家人由江宁(今南京)回北京后,先是住在蒜市口的一处老宅,多年后迁至西郊。最初住在蓝靛厂镶蓝旗营房里,但没多久就发现旗营的房子狭小,人声嘈杂,终日迎来送往,实在静不下心来写书,便想另找地方。半年后曹雪芹搬到香山,后经友人介绍,在西山脚下的福寿岭暂住了三个多月。坊间传闻,曹雪芹住于福寿岭村北面山脚下一户人家,每日里只是读书、写作,天气晴好时,便到附近的法海寺、承恩寺、八大处寻访,结交不少高僧。三个月后天气转凉,便又搬回了香山。

1935年,教育家张伯苓的弟子曹汉奇因患脊椎结核,在福寿岭下的同仁疗养院休养。其弟、作家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曾到此探望,并在福寿岭一带寻访有关曹雪芹的遗迹与传闻。多年后他创作了长篇传记小说《曹雪芹》,据说书中有些情节就取材于曹雪芹在福寿岭的传闻。

征稿启事:

北京日报古都版征稿啦!古都版秉承“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的办刊原则,稿件主要介绍、评述北京地区古代历史文化,四九城的古迹遗存、老北京的人情风物、胡同里的传统手艺、古村落的历史典故,都是古都版需要的内容。如果您对老北京既熟悉又喜爱,欢迎您和我们一起书写北京故事;如果您对老北京的某个行业、某个地方特别了解,欢迎您和我们联系。除了文字作品,也欢迎绘画、摄影作品投稿,投稿邮箱bjrbgd@163.com,一经采用即有稿酬奉上。


编辑:刘扬 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