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华》呈现英雄三线人形象,为工业题材剧打开新思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夏至

2021-10-21 20:05 语音播报


文娱

打开工业题材行业剧新思路,拓展中国新时代工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方向。10月20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电视剧《火红年华》研讨会在京召开。

该剧自登陆央视一套,在国庆节期间开始热播并圆满收官以来,掀起了一波对老三线的火热追忆,引起了观众对攀枝花这座英雄城市的兴趣和探索。剧中呈现的宏大史诗格局、激情燃烧的故事情节、饱满充盈的英雄三线人形象、积极正向的主题立意,以及对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多维拓展,成为热议焦点。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节目综合评价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志从三个维度分享了《火红年华》的成绩:第一,该剧收视总到达率为20.134%,在同期剧目中领先;第二,收视成绩优异,排名同期剧目第2。第三,同时段竞争力强,32集中有25集在同时期各类节目收视率排名第一。同时,在全国16个省区,《火红年华》每集均进入了同时期各类收视节目的收视率前三。

本剧的主创们对这部戏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火红年华》的原著和编剧革非对这部剧的感情非同寻常。他认为三线建设是中国工业史上里程碑式的存在,他自己曾亲身参与到三线建设当中,当时数以千计的铁道兵为中国工业献身的事,深深震撼着他。这是一种惨烈的青春记忆,而作为老三线人,他在创作的时候却将自己与三线建设“割裂”,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原则——只向大三线烈士致敬,诚恳地写出在那个时代和环境里,那批建设者的工作与奉献,绝不拔高、神化。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徐海龙认为,这部剧处理好工业题材的“壳”和人伦之情的“核”相结合,力图把各种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产生原因都设置为三线建设的相关因素,人物交往中的付出、放弃、和解都是为了“钢铁事业成败与否、109冶如何生存发展”这个大局而生。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