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竹石图》、罗中立《父亲》等名画如何被修复?中国美术馆“艺术品医院”有这些绝招!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广燕

2021-09-24 20:54 语音播报


文娱

由著名油画家戴泽创作的油画《植物学家蔡希陶》,经过41年前的岁月洗礼,产生了细微的裂痕。在修复师精心的修补下,它已“康复”,将在9月25日开幕的“润泽无声——戴泽艺术展”中与观众见面。每一件艺术作品与观众在展厅相遇的背后,都离不开朝朝暮暮的保护与科学的修复。近日,记者专访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及艺术品修复部专家,揭秘藏品完美状态幕后的故事。

中国美术馆艺术品修复专家在修复罗中立油画《父亲》(中国美术馆供图)

治病救“画”

众多名画在这里康复

在中国美术馆展馆的后面,一片绿树与雕塑的掩映中,坐落着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品医院”。当记者来到油画保存修复工作室时,画家戴泽的两件作品正在接受修复。吴为山表示,中国美术馆针对每一件藏品的不同状态,提供“订制版”康复计划。在修复理念上,遵循最小干预、可识别和可逆的国际通行原则。

“这幅《孙中山像》以前很可能曾卷放保存,出现了大量平行的裂缝,而这一幅《植物学家蔡希陶》也有大量因画布绷紧而产生的裂缝。两幅作品也都有些地方出现了颜料剥落状况。在处理的时候,我们选用不同于原作的材质作为填料进行填补,再在上面补色,使画面过渡柔和,又能便于后世的修复者区分。”修复师李博介绍道。

在工作室内,摆放着许多专业仪器和工具。每件油画作品修复前,都会接受包括多光谱检测、取样分析和耐受测试等科学检测。被修复的藏品都有厚厚的“病历本”,详细记载体检查出的“症状”,病症下一步可能的发展情况,专家讨论的修复方案,修复过程及对修复的成果评估,对未来使用和保存提出的建议等。

中国美术馆油画保存修复工作室内景

翻开罗中立油画《父亲》的藏品检查报告,一张张深入肌理以下、细到纤维级别的检测图片呈现出了它所患的“隐疾”。“这件作品的画底和颜料层出现了很多龟裂、浮起和小片颜料的剥落,画布显现出收缩倾向,表面涂料老化和局部泛白等问题,”吴为山说道,“经过修复后,画底和颜料层进行了整体加固和稳定,清洗了表面尘垢和覆盖尘垢的光油,去除了大部分先前修复时添加的不恰当覆绘,恢复了画面原色彩。”修复师孔妍表示,此次修复还邀请了罗中立本人参与。

苏轼款的《竹石图》堪称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吴为山说,这幅由邓拓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名作为绢本画心,因年代久远而极易折损。2018年,中国美术馆修复专家对这件作品进行了专门检测,对画心部分出现的一处十厘米长折断进行隐补加固,对其它折痕处也一一进行保护处理。经过精心修复,作品上的污渍尘埃得到有效去除,但岁月的沧桑痕迹(历史信息)得到合理保留,而且比以往更加坚固。

日常保护

“治未病”渗透各环节

“中国美术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目前收藏的各类藏品已经超过十二万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年画、连环画、水彩、水粉、书法、漆画、摄影和民间美术等不同类别。”吴为山说道,不同的藏品需要个性化定制的保护,在日常全流程加强对作品状况的查验,及早发现问题,进行合理干预和维护。

中国美术馆艺术品修复部工作人员戴舒濛专门从事艺术品的日常维护和预防性保护工作。“我们对于藏品的保护是渗透在每一个环节的,藏品每一次的展览、进出库和运输都需要针对其特点,进行许多保护工作。比如在展览过程中,古画藏品的照度要相对低一些,如果展期较长则考虑更换展品,因为光辐射对藏品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藏品入库前要仔细检查是否有虫霉病害,以防将其带入库房,危及其他藏品。”

油画保存修复工作室内,《植物学家蔡希陶》正接受修复

在日常库房保存方面,吴为山表示,中国美术馆的库房采用了恒温恒湿的空调系统,稳定的气体灭火系统,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系统,和多种形式的密集型画柜、画架,来满足各类不同形式藏品的存放需求。此外,中国美术馆库房采用的安全防范技术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极大提高安防系统的使用效率,能实现快速识别、快速分析、快速响应。

“艺术品的修复保护与文物是有区别的,艺术品的年头相比来说往往没有那么长,在它们还没有出现太多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多做一些预防性保护。在修复工作中,文物修复往往注重维持其历史信息的真实性,而艺术品修复则要考虑保持其审美的完整性。”中国美术馆艺术品修复部专家邓锋说道,国内美术馆的藏品修复与保护发展起步时间并不长,目前中国美术馆正在就全国美术馆藏品保护与修复编写工作手册,以进一步推广藏品的日常维护和预防性保护。

典藏活化

让作品在展厅焕发生机

不久前,在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开幕当天,75岁的画家黄金程在家人的陪伴下,专程来到展厅参观。看到自己30多年前完成的画作被完好地保存和展示,他非常感动。“这件作品太久未见,非常想念。能够再次看到它在这么重要的展览中呈现,是我特别的荣誉。感谢中国美术馆人的工作!”

油画《父亲》的“病历本”

完善的修复、保护、展示工作,鼓舞着更多收藏者将佳作捐献出来。邓锋表示,齐白石的《红衣牛背雨丝丝》原为老舍先生收藏,家属在做捐赠展时原本并未考虑将这件作品纳入捐赠范围。当中国美术馆将包括这件作品在内的四件作品修复好后,家属非常满意,主动提出将修复后的四件作品全部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艺术品修复与保护的意义不是使其深居库房,而是能够在展厅里与一代又一代观众相见,发挥更大的作用。吴为山介绍,中国美术馆自2014年开始举办“典藏活化”系列展,就是要将宝藏于库房内的12多万件藏品以不同的学术主题,通过研究与策划,不断拿出来与广大观众见面,让这些经典美术作品,呈现出多元的价值和面貌,在国家最高美术殿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化育观众美的心灵。

“美术馆的重要职能,是让大家能欣赏到这些美好的作品,所以对于我们修复保护人员来说,要站在使藏品长久发挥作用的角度进行工作,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藏品。”一位修复师说道。近年来,中国美术馆频频晒出瑰宝,让观众可以免费近距离欣赏过去只能从书本上见到的美术名作。当观众们为这些艺术史上经典的作品而驻足、沉醉时,就是艺术品修复和保护者最幸福的时刻。让活态的美代代传承,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