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舞剧《五星出东方》再次演出,杨帆揭秘幕后音乐创作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倩 方非

2021-09-19 09:17 语音播报


文娱

一件汉代织锦护臂,钩沉起一段埋藏于西域黄沙下的往事,有情有义,有笑有泪。今年6月,围绕着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圆满结束了首轮演出。9月25日至9月27日,《五星出东方》将再次登台天桥艺术中心。

《五星出东方》首演剧照

《五星出东方》的作曲杨帆,是青年作曲家中的佼佼者,不久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杨帆为情景交响歌舞节目《人民至上》担任作曲编配。他与《五星出东方》的总编导王舸是一对很令观众眼熟的搭档,从摘得了文华大奖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开始,短短几年间,这已经是他们的第四次合作,此外,杨帆也为爆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谱曲,把上海的弄堂风情和谍战岁月描摹得淋漓尽致。像这些成功的前作一样,杨帆很早就开始跟进《五星出东方》的创作。

青年作曲家杨帆

“这是一部剧本先行的作品。”把一件文物变成一部完整的舞台作品,方方面面都容易写得太“空”。杨帆回忆,经过前期的沟通酝酿,去年6月,主创团队聚齐,到新疆采风。他们参观了许多博物馆、走访专家学者,也驾车亲临尼雅遗址,这里是作品中提及的精绝古国留下的痕迹。新疆地域广袤,越野车队要开很久很久才能抵达。现代社会的公路还未能触及古老的尼雅遗址,车子沿着干涸的河道在戈壁深处行驶,一向不晕车的杨帆也觉得头晕难受。

烈日、佛塔、无垠的黄沙、远去的古国……扑面而来的一切,让杨帆瞬间有了极大的刺激。身处其间,繁华褪尽的“苍凉感”席卷天地,历史的足音变得格外清晰。“那里是一种‘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杨帆能听见风声从耳边呼啸而过,沙石在细碎地共鸣。极度的静谧强烈区别于大巴扎的热闹,那是属于新疆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侧面。安静,是杨帆在音乐中给予精绝古国的底色。

在许多观众看来,《五星出东方》与《天路》有些相似,因为它们的故事都带有浓墨重彩的民族风情。杨帆坦诚相告,“这次的音乐创作难度特别高。”目前已知的、有据可查的西域音乐风格多集中于唐代,远远晚于《五星出东方》背景设置的汉代。精绝古国的消亡又是那样突然而玄妙,这样一个国度的音乐到底应该是什么风格?“我们需要站在历史的基础上,向更久远的过去眺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点依托都没有,但这同时意味着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五星出东方》讲述了困在沙暴中的汉朝戍边将领奉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被救至精绝古城后邂逅首领之女春君,彼此化干戈为玉帛、结下深厚情谊的故事。从三人命运讲到民族大爱,以小见大,是总编导王舸标志性的切入手法。“这部作品包含着‘大主题’的概念。”杨帆与王舸、编剧许锐深聊过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情感的力量”是音乐创作的支点。因此,虽然要写西域音乐,杨帆并没有将思路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或地区,只是在风格上加以必要的借鉴。

在特色乐器的运用上,杨帆也用了许多心思。舞剧《天路》中,渲染藏地风情有许多现成的特色乐器,但到了《五星出东方》,哪怕是常常令人联想到西域的琵琶,也要“改造”一番。“汉代的琵琶肯定不是唐代胡旋舞中用到的琵琶。”为了营造更加深邃久远的效果,有时候,杨帆需要在现有琵琶音色的基础上叠加中阮等乐器。杨帆还看过舞美、服装的设计过程,从中寻找“气质”上的灵感。

这部凝聚了无数心血的作品首演时便大受好评。此后,主创团队继续精益求精。“总体来说,音乐方面没有太大的调整。”不过杨帆透露,这轮演出也有惊喜。首演时,因为时间相对紧张而延期的主题歌已经在最近进行了录制,由谭维维、阿云嘎共同献唱,它将很快与观众见面。

大戏看北京

编辑:高倩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