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专家直言都是娇惯心灵惹的“祸”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2020-08-05 20:03


文娱

为什么“虎爸虎妈”要用“直升机式”的教育方法把孩子们照看得密不透风?为什么这些孩子,虽能在考上精英大学的“军备竞赛”中脱颖而出,却对焦虑和抑郁毫无免疫力,在青春期时成为前所未见的脆弱一代?新近引发教育界广泛关注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给出了答案,8月4日晚,多位专家在线上直播,就相关问题展开对谈。

《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由三联书店于近日出版,该书两位作者分别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活动家——格雷格·卢金诺夫和乔纳森·海特,他们认为当代社会进程中的一场教育危机——过度的保护导致一代人的衰弱,在三大人生谬论的认知指导下,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与美好的愿景背道而驰。而这三大谬论是:脆弱人设: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情感推理:永远相信你的感觉;我们vs他们: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两位作者提出,正是因为现代人热衷于将年轻人保护起来,使他们不会“感觉不安全”,愈发导致了青少年抑郁、焦虑和自杀率的迅速上升。

而国内专家则认为,这些问题不仅发生在美国,也发生在中国,同样困扰中国家长、孩子和教育工作者。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认为,今天很多家长不是特别关注孩子学了什么,心灵获得怎样的成长,更关心孩子喝没喝水,衣服穿得多少。而以前父母关心的是孩子在学校是否学到知识,有没有做错事,老师该打打,该批评批评。苏州大学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则直言,“现在我们的教育问题,我称之为补短教育。清华、北大的标准就是标准,所有人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不够,就要补课,要不断补短。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短,弄得很多人缺乏自信心。”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专家们也给出一些建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认为,如果我们把生活做得太细微了,每一次都有非常理性化设计,孩子的挫折感其实就越强。“这都是父母和学生一起塑造的结果,老师也同样如此。”他因此提醒学校、家庭都要予以重视。

朱永新直言,现在整个学校的制度,包括大学制度,基本是建立在工业化的社会基础之上进行的,但现在跟那个时代的背景已经完全不一样,信息已经泛在化,教育资源已经泛在化,孩子们受网络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了从学校中受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构造一个新的教育体系,因此,我提出新型学校体系,未来学校我提出的是学习中心,而不是学校。一个人不是在学校学习,应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进行学习。”他预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未来将成为常态,而不是一定要博士毕业30岁才能工作,这样也可以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大大整合教育的内容,让一个人幸福地学习,也有相当多的时间去进行自我的知识建构。“幸福永远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永远比成才更重要,这是教育的一个基本主张。其实这是教育的常识,但是这个常识就是不能成为共识。”朱永新说。

有的大学已经尝试着一些新的改变。清华大学新雅学院院长甘阳透露,他探索着让大一学生第一年暑假下乡劳动,当一周农民。“我们找一个没有手机信号的村子,大家劳动完没事可干,天天聊天,结果同学关系变得密切了。”


编辑:关一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