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通过考学改变命运,80后作家路明出版半自传新作《出小镇记》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俐

2020-07-06 19:56


文娱

又到一年高考时,通过考学改变命运的故事将再一次上演。译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出小镇记》的作者路明,就曾有这样一段经历。他在一座江南小镇长大,通过考学去到上海,读完了上海交大的博士,又留在上海的高校任教。但他始终觉得欠身后的小镇一个诚实的书写,于是他写下了《出小镇记》。

在《出小镇记》里,路明以孩提般的口吻、带有小说质感的散文笔调,讲述了一个孩子眼中关于成长与变迁的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平静的江南小镇里,来了一群被时代裹挟的上海人,以及随父母迁徙的知青子女、厂矿子弟。这群少年奔波于小镇与上海之间,直到有一天,他们离开小镇,奔赴各自的命运。路明于多年后回望少年时生活的小镇,小镇上的夏驾桥、龙王庙、糕点铺、街机房,隔代人的群像,纷纷以倒带的方式重建。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以淡墨疏笔画出自己的人生轨迹。

在《出小镇记》中,除了小镇青年命运的书写,还牵涉到历史与时代的特殊性。八十年代初的小镇,总人口不过一两万,却因毗邻上海,来了一千多“上海人”。他们来自苏北、安徽、江西、云南、黑龙江军垦农场、四川三线企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是少小离家,辗转暂时落脚于此,又谋划着更进一步的迁徙。他们烧上海菜,讲上海话,看上海教育电视台的新闻,寄希望于子女,有一天替他们回到上海。而回上海最好的方式,就是堂堂正正地“考”回去。

这一群孩子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小镇青年,又是知青子女或厂矿子弟。他们对上海的指向,既包含了小镇青年对城市的向往,又包含了作为知青或三线工人的父母所寄予的返乡的愿望。而实现这两者的方式仍然是同一个:考学。这一刻,“考学”同时完成了知青子女与小镇青年的使命。

对一个小镇出来的孩子,融入城市的过程是艰难的。路明并没有去写现代化城市景观、设施、生活方式对少年的冲击,而是另辟蹊径,描写了一段年少时朦胧的情愫:“我以为去了上海,我会很快喜欢上别的女孩。我错了。我像一株被连根拔起的植物,移入室内,从此告别了风和田野。因为过得不快乐,我像老年人一样热衷于回忆往事。”新鲜的城市生活并没有让小镇消弭于无形,相反地,小镇里通往女孩村庄路上的大片荷叶,成为“我”记忆中唯一诗意的事物。从细微处着笔,简洁平淡的语言,是《出小镇记》的特色。

小镇青年通过考学改变命运,更进一步说,是“考学”带来的“迁徙”的可能,改变了他们原本的命运轨迹。这也是《出小镇记》中隐伏的一个更普世的讨论:离乡者改如何定义城市,回望家乡?所谓“此心安处是吾家”,用作者的经历来表述,便是书中藏书票页上的那句话:“也许只因为一些人,因为他们的包容和温暖,让‘我’愿意成为他们中的一个。”


编辑:关一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