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东西方的艾德莱斯绸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尚昌平

2021-11-25 20:26 语音播报


深读

新疆和田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南道的枢纽重镇,也是重要的丝绸集散地,西域三大丝都之一,当地的玉石、地毯和丝绸被称为“和田三宝”。玉石是闻名遐迩的和田玉,丝绸就是声名远扬的艾德莱斯绸。当地人将艾德莱斯绸用来制作衣服、鞋、帽和手提包,传统的艾德莱斯绸制作工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身穿艾德莱斯绸的母女俩

忆想两千年前的情景是很令人神往的:一条丝绸彩带从中原飘过青山绿水,飞过沙碛荒漠,轻柔地飘舞在古罗马的上空。这条横空万里的彩绸在昆仑山下的于阗(今和田地区)挽了一个丝绸结,丝结上缀了一块洁白无瑕的和田美玉,让这条连接东、西方的纽带显得异常绚丽多彩。

两汉时期于阗是沟通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证实,汉代时期丝织品已输送到了于阗,其品种除了平纹绢、绫之外,还有部分高档丝织品,如本色显花的绮、罗及彩色显花的锦和质地细密平滑的纨等。这些来自中原织造的丝织品在于阗地区流行,因此,当时的于阗不仅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的中继站,而且是丝绸和玉石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一个丝织品盛行的消费市场。丝织品经于阗继续西传,经中亚、西亚,一直到古罗马。

关于蚕桑业引入于阗的时间,有人认为在东晋时期,但根据以往的考古发现,于阗大约在魏晋时期就已经纺织出了红底白花的绞缬绢。古代于阗人“好学典艺,博达伎能”,在公元7世纪时,于阗所产的丝织品无论在质量、数量上就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于阗民间服饰也多以丝绸为主。丝绸商品贸易促进了古代于阗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于阗引进蚕桑业带来契机。

据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在其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一段民间传说,东方邻国的一位公主下嫁于阗,她将蚕种藏在帽内偷偷携带过来,自此以后,于阗才开始种桑养蚕并有了纺织丝绸业。玄奘记述蚕种由东方传至于阗的经过,为之后的史学家提供了有关蚕桑西传的依据。

玄奘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宋代欧阳修(1007~1072)的注意,在他著述的《新唐书·西域传》有下面的引文:于阗“初无桑蚕,丐邻国,不肯出,其王即求婚,许之。将迎,乃告曰:‘国无帛,可持蚕自为衣。’女闻,置蚕帽絮中,关守不敢验,自是始有蚕。女刻石约无杀蚕,蛾飞尽得治茧。”欧阳修的文字抄录自《大唐西域记》,由于引入《新唐书》中,导致后来学者对蚕桑西传有很多种诠释。黄文弼(1893~1966)先生认为:“疑东国之君为鄯善王。鄯善西与于阗为邻,鄯善王尤还又为中国外甥,先有蚕桑,极为可能。”此说较为稳妥。除此之外,在罗布泊古楼兰地区遗址也发现过高大的桑树枯干,根据遗址出土文书纪年显示的时间,至迟不晚于公元4世纪,综合资料推测于阗蚕桑业可能与之时间相当,玄奘记述的有关蚕桑东来的传说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继唐代之后,于阗所产的丝绸被中原称为“胡锦”“西锦”,元代在于阗设立染织局,生产“拈金番缎”,专供王公贵族、富商所需;清代改建和阗直隶州,设置蚕桑局,此时和阗已是“比户业蚕,桑荫遇野”,而织机户增到1200余家。19世纪和阗传统丝织品种类主要有萨依、艾德莱斯、贝卡萨普、玛什鲁普、阿得利亚斯等,如今,和田地区传统的艾德莱斯绸不仅没有被时代所淘汰,在当地竟一跃成为众多丝绸品类之首。

和田地区吉亚乡克尔帕买里村是艾德莱斯绸制作工艺的发祥地之一,吉亚乡地处玉龙喀什河古河道一片冲积的洼地,毗邻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吉亚乡四季分明,光热资源比较丰富,无霜期长,虽然降水量少,但农田有昆仑山雪融水灌溉。艾德莱斯绸的原料主要来自当地丰富的蚕桑资源,因气候干燥病虫害少,所以桑林茂盛,适宜培育优良蚕种,而原料直接关系到艾德莱斯绸的品质。

艾德莱斯绸直译为扎染绸之意,即先染后织、工序细致而复杂。和田民间纺织艾德莱斯绸基本是手工作坊,而只有熟练的纺织工匠才能染织出质量上佳的艾德莱斯绸。

我曾经数十次去吉亚乡,住在乡里的织户家中。经过实地考察,看到这里几乎家家拥有织绸机,户户桑蚕缫丝织绸,保留着古代植物扎染技术和木制自造织绸机,流传千年的古老织绸工艺至今仍然在织户中流传。

织绸机上正在织绸

这些蚕业户从收获蚕茧到织成艾德莱斯绸,全部过程都在自家的作坊里完成。艾德莱斯绸传统编织、扎染的工艺非常讲究,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首先要将经过精心挑选的蚕茧煮沸后捞出来抽丝,一粒蚕茧可以抽出800~1000米长的丝, 据有经验的手工艺人说,有些个头比较大的茧可以抽出1500~3000米,蚕丝抽出之后开始并丝、卷丝线,然后设计图案、捆扎丝线、进行扎染,最后分线、上机、开始织绸。

手工理丝

艾德莱斯绸精彩之处在于它的“扎染”,先染后织,丝绸的扎染采用我国古老的扎经染色法工艺,运用矿物和植物染料,根据图案在经纱上扎结进行染色。染料由当地花卉草根添加矿物如靛石浸泡而成,对人体无害。扎经是非常细致而繁琐的工序,图形的形象、布局、配色都要由匠人手工完成。由于艾德莱斯绸先染后织,并在经线起花,因而织绸时要求心细手快,否则会影响图案的结构,一匹好的艾德莱斯绸色彩艳丽,花纹具有晕染的效果。扎经完成后再分层、染色、整经、织绸。染色过程中图案轮廓因受染液的浸润,有自然形成的色晕,参差错落,疏散而不乱,既增加了图案的层次感和色彩的过渡面,又形成了艾德莱斯绸纹样富有变化的特色。

扎染过的丝团

艾德莱斯绸图案基于传统而又富于创新变化,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尺幅之中融汇丝绸之路的歌舞、风情和习俗,极富艺术风韵,常见图案源自植物的有花卉、枝叶、巴旦木、杏、苹果、梨等;源自饰物的有木梳、流苏、耳坠、宝石等;源自工具的有木锤、锯子、镰刀等;也采用乐器如热瓦甫、都塔尔等为图案。这些图案花纹质朴,线条流畅,符合维吾尔族女性的审美心理。

艾德莱斯绸色彩基调为黑白色。黑白色彩简约明快,讲究虚实变化,常采用白底黑花或黑底白花,色调简洁而庄重,衬托出成熟女性的含蓄,这种黑白色调为大多数人所喜爱。之外,也有以红白、蓝白为基调,兼配以金黄、翠绿、宝蓝、橘红色彩点缀,显得艳丽灵动。这些花式经过艺术的变化加工和各种颜色的相互搭配,造就了绚丽缤纷的效果。艾德莱斯绸质地柔软,轻盈飘逸,且不易褪色,上佳的艾德莱斯绸轻若行云,薄如蝉翼,滑柔透明,色泽绚丽,吉亚乡织绸工匠穆塔力甫对我说:“你对丝绸有多少想象,都可以在艾德莱斯绸中去寻找。”

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绿洲的维吾尔族人将艾德莱斯称为“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意为布谷鸟翅膀上的花纹,以此隐喻这种花绸能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而居住在沙漠边缘的和田人说艾德莱斯绸花纹是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行云流水以及胡杨的波光粼影,这是当地人发自内心地对原始自然之美的崇尚和赞颂。当地每位女性都有一件用艾德莱斯绸制成的衣裙,在重大节日或是喜事集会时才会穿着,久而久之,艾德莱斯绸衣裙在南疆被作为了礼服。

我被邀请去参加阿依努尔的婚礼,她的祖母亲手给我做了一件艾德莱斯绸连衣裙,那天我和送亲的人群一起走在路上,五彩缤纷,像一朵朵流动的云霞。艾德莱斯绸,美化人,美化家园,也点缀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单一的颜色。

(本文作者为作家、人文摄影师)

(责编:孙小宁)


编辑:杨昌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