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后的背影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莲莲

2021-10-19 20:45 语音播报


深读

今年的天气异于往常,北方多雨,有的地方雨频似江南。河南和山西更是暴雨成灾,令全国人民为之揪心。

灾情除了给当地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损害,也给那些价值无法估量的文物带来威胁。众所周知,河南和山西的文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山西拥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52处,位列全国第一,河南拥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57处。而在这次灾情中,包括平遥古城墙在内的一些古建筑就受到影响。

笔者前往河南巩义,探访早已埋葬在历史长河中的宋陵。此次暴雨灾情中,巩义遭遇的洪灾较为严重,宋陵陵墓本体完好,但陵上覆土有部分被冲掉,部分陵台、鹊台、乳台等土遗址遭受不同程度损害。历经千年风雨的石像生平安无损,但个别石像生附近地面出现塌陷,存在安全隐患。

宋陵走狮

早被盗掘的宋陵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这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诗句,抒发了一代豪杰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历史上本没有北宋与南宋之分,只是后人为了区别,把宋王朝分为了北宋和南宋。当金人的铁蹄踏上汴京的城头,徽宗、钦宗连同后妃、百官以及无数的珍宝字画被掠夺。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也就是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一带)被拥戴为帝,之后在不断的逃亡中定都杭州(当时叫临安)。这是北宋过渡到南宋的历史,从此南宋怀着收复河山的愿望,在安定的南方遥望中原。

公元960年,后周恭帝年幼且政局不稳,赵匡胤假借抗敌为名率大军出城,行军至陈桥驿时,赵匡胤煽动士兵发起兵变,史称“陈桥兵变”。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改国号为“宋”,“黄袍加身”建立了宋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北宋王朝的主宰者们,在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上领尽了一代风骚之后,正如赵匡胤所言“修短有定期,生死有冥数”,在周而复始的岁月大循环中,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归宿。

在北宋时期,宋王朝“重文抑武”造就了那个时期文学、文化与科学的空前繁荣,涌现出了苏轼、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沈括等一大批文化与科学名人。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都出自北宋。特别是三苏把宋词推向了巅峰,使得《岳阳楼记》成了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令国人骄傲,五大名瓷让世界艳慕,“交子”开了纸币交换先河。于是那说不尽的北宋文明在启迪着后人,在促进社会进步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陵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艺术、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仿佛是大宋王朝留下的背影。

油菜花海中的永厚陵石狮

北宋持续了167年,如今1000多年过去了,北宋都城开封的大部分建筑,在历经千年沧桑、饱经战乱和黄河多次泛滥后,早已不复存在或深埋于地下。历代帝王去世后,都是有皇陵的,北宋也不例外。北宋共有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以及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都葬在河南巩义。后来金世宗下令将宋钦宗安葬在河南巩义宋陵陵区的巩洛之源,南宋为钦宗发丧,上庙号和谥号,并且给陵寝上陵号为永献陵。至于宋徽宗,则是死于金国后,金人在绍兴议和后将宋徽宗的灵柩送回南宋,宋高宗将之安葬在绍兴的南宋六陵。如此算来,巩义埋葬了北宋8位皇帝,再加上皇帝的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还有寇准、杨六郎、赵普等功臣名将也葬于帝陵旁,这里便集中了北宋王朝皇室亲贵的陵墓近千座,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皇陵区。

宋陵集中在巩义市西村镇、芝田镇、回郭镇一带,各皇帝陵墓的建制基本相同,原貌都包括陵台,陵台四周有神墙,四角有角楼,神墙四面设四座神门,东、西、北神门外各有一对石狮,南门外有神道,神道两侧排列石翁仲、石兽、石柱等。但是,宋朝南迁后,金朝及其扶植的伪齐政权对宋陵进行盗掘,所有陵上建筑被破坏殆尽,陵内珍宝被洗劫一空。

宋陵护陵大将军

与明十三陵的红墙黄瓦、檐牙高啄、金碧辉煌相比,宋陵却已很少有人提及,这当然与后世保护差及盗掘严重有关。满清入关时,打着为明王朝报仇的旗号,以突显其“师出有名”和继承明朝统治的正统性。满清一方面把明皇后裔赶尽杀绝,另一方面却对明十三陵加以保护和修缮,遇到大的节日,清朝皇帝还偶尔去祭拜一下。而宋陵就没这待遇了,经历了金朝和后来的元朝,宋陵已全无皇家陵墓之气象。

目前的宋陵除市区的永昭陵和蔡庄的永定陵已开发成景区外,其余六陵均处于田野之中。千年来的朝代更替与日升月落,暴露在田野中的陵寝真实地见证着这一切,他们早已与巩义这片土地和百姓民生融为一起。春起时的希望,盛夏时的繁荣,深秋后的凋落,寒冬时的枯黄,在时间的洗礼下季节交替,大片麦田掩映着曾经庄严肃穆的神道,只有默默屹立于此的石像生和树木,还在守望着江山易改的故事。

赵匡胤一箭定陵址

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一次祭奠先祖时途经巩义,他看到远处的不老青山与近处的悠悠流水,顿时引发了今昔之思,不禁一阵唏嘘感慨。于是,赵匡胤抽出一支响箭,搭上弓向着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飞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赵匡胤长叹一声,对随从大臣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终须有归宿之地。你们记住,今日箭落处,就是我百年后长眠之所。”说完,取出儿时心爱的玩具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又亲自拟了名称,是为永昌陵。

永昌陵

就是这一支箭,让几乎整个北宋皇室皆长眠于此。如今永昌陵上已是荒草凄凄。北宋时期继承了汉唐之制——以方为贵,陵台皆为三重式方形覆斗状,下部两层周边砌砖,顶部夯土,陵台外皆粉以红灰。从风水来看,真的是赵匡胤的射箭选址吗?北宋帝陵南有嵩山,北有黄河洛水,如此厚重的山水环绕,可见这个区域本就是风水宝地。而南宋九帝除最后三帝葬于浙江绍兴五云门宝山外,其他六陵呈十字形排列,没有神道石刻,可见赵氏皇族一直想归葬巩义,但天不遂人愿。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五代时的一位高级将领,死后原葬于开封东南隅。建隆元年,也就是赵匡胤刚刚建立宋朝那年,当了皇帝的赵匡胤把亲爹追谥为武昭皇帝,庙号“宋宣宗”,并风风光光地在巩义为其父母修陵。史载公元963年,赵匡胤将其父母陵迁葬于巩县西南40里的邓封村,称永安陵。1000多年的沧桑巨变,如今表面看上去,永安陵除了陵冢,早已没有地表建筑,然而却有一个大多数人容易忽略掉的石柱依旧伫立在神道上,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仍孤寂地守护着陵寝。

永安陵石柱

永安陵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开了宋朝帝陵的先河,之后北宋期间真正当过皇帝的赵氏后辈,基本上都围绕永安陵建造陵寝。

巩义境内宋陵比较集中,不像汉唐两代帝陵范围那般广大,这一点与南朝齐梁帝陵都集中在丹阳境内有点相同。不同的是汉唐帝陵都是皇帝生前开始营造,而宋陵大多是在皇帝死后几个月内建完。

岁月将石刻陷入泥土,却未阻止其守候千年。走进宋陵去解读,后人仿佛看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血脉的相承,北宋皇陵无不附葬着所有皇后以及上千座皇室宗亲及当代名臣勋将。陵墓占地面积之大是当今世上绝无仅有的,陵园布局、建筑风格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它朝代的陵墓,也是中国古代寝陵建筑史上的一个孤例。宋陵采用附葬制,后妃均埋在皇帝陵外,同茔不同穴,依次序埋在皇帝陵西北角,建制与帝陵一样,只是规模较小,意为一代皇后母仪天下,故单立陵以示威严。

宋陵的石刻雕艺精美

赵匡胤的永昌陵是一个藏有无数秘密的考古现场。永昌陵位于巩义市西村镇陵洼,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山。

永昌陵考古现场

永昌陵开创了大宋皇陵之典范,承唐制并另有创新,其神道石刻更是古代雕刻史的杰作。永昌陵是地面遗迹保存较好的一座宋代帝陵,由上宫、下宫、孝章宋皇后陵、章怀潘皇后陵以及两个陪葬墓组成。永昌陵陵区范围原占地约4000亩,现存永昌陵陵台封土呈覆斗形,底边东西宽60米,南北长62米,残高21米。陵园的原有建筑,现仅有夯土保留。陵墓神道前,对称列置各种石象生,由南向北依次是华表、石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各1对,石马及控马官、石虎、石羊各2对,“藩使”3对,文、武臣4对。陵园四门外有石狮,南门石狮北有武士,南神门内、陵台前有宫人各1对。

石象

据《宋史》记载,大宋帝后陵台呈三层覆斗状。灵台封土下二十几米深处建有“皇堂”,即地宫,用青砖或青石砌筑,地宫周边砖石雕刻帝后生前居住宫殿形态,地宫顶部绘有天象图。地宫居中是皇帝棺木藏放的地方。随葬的物品有玉圭、佩剑、冕、翠衣及种种明器。

麦田中,永昌陵的石像生排成一排。近处是为皇帝御马的控马官,渐远处是异域而来的石像与驯象人。在广阔的田地上,神道上的石人孤独地站立在那里,不远处有高大宏伟的夯土遗迹作为他们的背景,它们就像脚下的田野,苍凉而悠远。一个个面目安宁的石人,近距离地面对着后人,身旁是一只温顺的石象,这样子把大象与驯象人放在皇帝陵前,是出于以求江山稳固和万象更新之意。从赵匡胤开始的北宋七帝神道石刻,都是一排排在空旷远阔的背景下,安详静穆,似乎不知时间为何物。

跟时间粘连在一起无法剥离的,还有神道上一位位顶冠着袍的石人,腰下已埋着半截黄土,面上还是低眉恭敬的表情,双手奉于身前,他们雕刻的初衷应是要穿越这漫漫黄土,施礼向君王。

还有面目狰狞的石兽、威武的石狮,它们或是扬头挣扎于黄土之中,或是扬威挺立于大道之上。一排排石像聚集在这片田野,似乎用无声的肢体语言表达着他们的初衷,但谁又能逆着时间找回去,找到他们守护的最鲜美、最热闹的那个年代呢?

瑞兽是宋陵独有,在风格上,宋陵的瑞兽继承了唐陵的鸵鸟浮雕而加以丰富发展,马面、龙身、鹰爪、凤尾,背景衬以山岳,小兽出没其间与之呼应。宋陵石刻中最独特的,莫过于每个皇陵的瑞兽,他们英姿飒爽,尽展动态之美。当浮雕姿态多变,疏密交错时,打破碑形外框的平直,则更附有动感。

宋陵瑞兽

藩使也叫“进宝官”,他们双手捧着珠宝、犀牛角、珊瑚之类的宝物,作进贡的姿态,象征宋王朝对外友好的历史背景,显示了宋王朝的强大国威。宋陵石像除了瑞兽是其独有,还需关注“客使”这种形象的石人,每个陵寝神道都有客使,反映了宋代对外贸易的发达,既有波斯人的造型,也有东南亚人的造型,宋时西域都被西夏、吐蕃与大理占据,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也是皇族获得奢侈品的重要渠道。

永裕陵藩使

各个皇陵均有特点

永熙陵的主人是北宋第二位皇帝赵光义,其陵寝距离赵匡胤的永昌陵不远,这是宋陵中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座帝陵。永熙陵的石羊较为有名,巩义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概括了北宋陵寝石刻的精品特色。所谓东陵狮子西陵象,滹沱陵上好石羊。这里所说的滹沱陵,就是永熙陵。永熙陵的石羊,在中国陵寝雕塑中对羊的形象刻画得最为饱满、传神。石羊体型高大,表情丰富而自然,或昂首向天,或低头不语,姿态多变,雕刻得栩栩如生。

永熙陵的石羊

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他即位之初勤政治国,体恤民情,但其性格懦弱,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自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国境地,赵恒第一反应是南逃,在宰相寇准等人的力劝下,才至澶州督战,并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赵恒去世后,葬于永定陵。永定陵的石像还属于宋朝早期,那时候北宋正处于上升期,石像也体态丰腴,与巩义其他北宋帝陵规制相同,神道包括望柱、石马、客使、文臣、武将等,其陵区是北宋帝陵中唯一收费的景区,两位皇后陵在真宗陵后并排安放。值得称道的是刘皇后,刘娥出身卑微却一生传奇,在赵恒未登基时深得赵恒喜爱,赵恒继位后本想立刘娥为皇后,但遭到大臣们反对。真宗去世后,年仅十三岁的宋仁宗继位,刘娥垂帘听政十一年,她掌握着军政大权,直到去世后宋仁宗才得以亲政,刘娥去世后,仁宗才知道自己的身世,这才追封并改葬自己的生母,这段历史被后世演化成家喻户晓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刘皇后陵石像

一部以北宋为朝代背景的《清平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仁宗时代经济繁荣、名士辈出的盛世。国有城兮,城四方;城有君兮,仁以长。宋仁宗赵祯,他是北宋第四位皇帝,也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宋仁宗是好多诗词中的布景——从《包青天》、《七侠五义》到无数背诵默写过的宋词古文,其庸庸碌碌的一生看似不起眼,甚至他治下的任意臣子都比他有名,这样一个看似老好人的背后,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好时代。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现在仁宗一朝;世界第一张纸币诞生在仁宗一朝;四大发明有三项或出现或开始应用于仁宗一朝……人文、金融、科技,这三项现代人最重视的软实力,竟然如此钟情于仁宗一朝,那些光耀千秋的巨擘,全然汇集于他在位的42年里,使那个看起来缺乏大事件的时期,竟是那么的令人向往!

仁宗生前的“仁”无意中护佑了他死后的安宁。当金兵占领中原,大肆盗掘宋陵时,其他各陵均遭到了灭顶之灾,唯独仁宗的昭寝之陵区、曹后陵及下宫至今完整。如今仁宗帝陵已被整修,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地方,白天周边车水马龙,夜晚市民乘凉娱乐,只有到了深夜,昭陵才会结束喧闹的一天。

宋仁宗之永昭陵

永昭陵石刻

赵曙是北宋第五位皇帝,只当了4年皇帝,36岁病逝,其陵寝是北宋皇陵中很不起眼的一座,其陵冢有塌陷,遍布盗洞,明显是盗墓后留下的痕迹。南宋史料中曾经提到过南宋使臣出使金朝,路过永厚陵的场景,明确提到了永厚陵的下宫曾遭火焚,当时距离北宋灭亡不过十余年光景。永厚陵却是史料中关于宋代帝王葬礼记录最详尽的一座,北宋有个官员叫李攸,他对永厚陵的地宫及陪葬品有过非常详细的描述,比如他提到了永厚陵是上下两层的石地宫,埋葬了各种冥器以及英宗生前喜爱的一些古玩书籍。李攸将永厚陵大量的细节写进了自己的笔记《宋朝事实》中,成为了后世研究北宋中后期史实的重要资料,也给盗墓者提供了第一手详尽资料。

永厚陵石刻

永裕陵的主人是神宗赵顼,在位18年,他是北宋第六位皇帝,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总设计师。永裕陵的石像一直备受褒奖,故也是被盗严重的一座陵园,许多石像都没了脑袋。宋代晚期,石像已经没有了早期的大气磅礴,转为更加纤巧内敛,比如永裕陵石像,象鼻比前期陵寝石刻象鼻讨巧许多,象鞍的花纹也不同。到了北宋后期,石人身材也越来越纤细,更显文弱书生的气质,有人说这是宋朝走下坡的迹象,我认为可能是文人治国,书生习气已根深蒂固的表现。

永裕陵纤瘦的石人是否是北宋崇文抑武的写照?

一代王朝泯于田间

永泰陵的主人是哲宗赵熙,赵熙一朝,新旧两党的隔阂已深,无法化解。赵熙传位给宋徽宗赵佶,赵佶醉心于收集天下奇石,“花石纲”导致农民起义。

选择在永泰陵看黄昏夕阳,便是真真切切地看了一场北宋的落幕,夕阳落在了田野后山的那一边,在最后一抹余晖的映照下,炊烟袅袅升起。褪去繁华的外衣后,我们蓦然看到的,是一个渐行渐远王朝的背影与落幕。

永泰陵石人与劳作中的农民

从石刻特点上来讲,永泰陵已是巩义宋陵中正式完工的最后一陵,在陵寝建制与石刻造型均已成熟的情况下,工匠将精力聚焦在编织更为繁复的花纹之上,这也使永泰陵的石象和上马石被称为宋陵石雕细节中的精品。

永泰陵上马石

汉唐的武功与文化闻名于世,宋朝则以经济和文化著称。北宋的国土面积不算大,军事力量也不强大,在对外战争中也屡屡处于劣势,若说中国古代国力的巅峰期,肯定非唐朝莫属;但说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巅峰期,则非北宋莫属。

北宋用极少的国土创造了中国古代经济奇迹,重视商业发展,重视海外贸易。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极其繁荣,国土面积虽然小,但财政收入却远远超过了唐朝。宋朝政府虽然积贫积弱,但是宋朝老百姓却富有,真正做到了藏富于民。在文学作品中也能体现宋朝的繁荣,武大郎应该是北宋最底层的市民,他赖以生活的事业只有卖烧饼,但仅靠卖烧饼就能在县城拥有一套沿街门面房,养了一个全职太太和一个丫鬟,由此便可以看出宋朝的经济繁荣。

巩义皇陵的绝好风水没有护佑住大宋的千秋帝业,有生就有灭,千秋万代只能存在于理想境界里。正如千年后眼前的这些石刻,它们站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历过无数风雨,见证过王朝的兴衰和更迭,也经受过各种各样的荣辱。这些屹立千年的石像不仅见证了时光变迁、王朝兴衰,更铭记了太多最普通的劳动者与战火之中的无数生灵,不管这个朝代以怎样的方式结束,它留给后人的艺术价值总是以最柔软的心思让我们回想遥望。

从北宋东京城到南宋临安府,我看到了百姓簇拥着精忠报国的汉子,在血泪怒骂中收拾河山。还有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哀叹、零丁洋里文天祥的叹零丁……,让宋朝的主题歌,始终在天地间驰骋回旋。或许也曾经想活在战马嘶腾,杀声喧嚣的古代,那是一种时刻不能抹去的情怀,像每天升腾的云霭,在冷静中透着霞光异彩。

万家烟火,雕刻了北宋的一瞬,那些曾经的荣耀和辉煌都成了历史,云烟中闪着宋人的眼睛,多少悲泪欢歌,多少惊涛骇浪的往事,就这样随着云烟一聚而散,永不浮现。却有北宋皇陵的背影,守候着千年前的印记,年年风花雪月冬夏寒暑。

(本文图片为莲莲摄影)


编辑:杨昌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