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脱口秀”,不止是相声:怼人,说唱,反串……尺度更大,花样翻新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刘疆

2021-09-14 17:44 语音播报


深读

近日,脱口秀节目比较火热,这些节目大多特色鲜明,轻松幽默,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脱口秀为英文talk show的音译,是起源于英美国家的电视节目类型。严格来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脱口秀,正式的名字应该是“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不过,“脱口秀”这个译名倒也更加活泼,颇能体现喜剧表演的机智趣味。

有些人认为,脱口秀类很像中国传统相声,其实,中国古代早有专人表演幽默节目的传统,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东汉击鼓说唱俑 TAKEFOTO供图

先秦两汉:谈笑之间上谏言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专业喜剧人——“俳优”。《说文解字》载:“俳,戏也。”清段玉裁注曰:“俳,戏也。以其戏言之谓之俳。”俳优即专门从事滑稽表演的艺人。古代君主很早就有蓄优的传统,以供其逗乐解闷。早期俳优大多为侏儒等有生理缺陷的人,难登大雅之堂,有时甚至被认为是扰乱朝政的因素。比如孔子执政时,就曾在诸侯宴会上斩杀过侏儒俳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说”风日盛,俳优中也逐渐涌现出一些以语言能力见长的人,可称得上脱口秀艺人的鼻祖。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齐威王时期的淳于髡、楚庄王时期的优孟。《史记》记载淳于髡“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他虽是侏儒俳优出身,但依靠出色的辩才,成了齐国的大臣。优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不仅口才出众,还擅长表演。他在宴会上扮演成已死去的楚国贤相孙叔敖,楚庄王和大臣都无法分辨。这些俳优中的出色人物,凭借机制善辩的特长和现场“抓哏”的能力,常常用讽谏的形式帮助君主改正错误。为此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一篇《滑稽列传》,称赞这些人“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秦代的优旃,也是优秀的俳优,甚至面对秦始皇和秦二世也敢犀利“吐槽”。秦始皇曾想要修建一座东起函谷关,西至陈仓的大苑囿供自己游玩。优旃对秦始皇说,这样太好了,最好再多养一些禽兽在里面,这样如果敌人来进攻,可以命令麋鹿用犄角去抵挡。秦始皇一听,恍然大悟,便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后来秦二世当政的时候,又突发奇想要把城墙都涂上油漆。优旃听了对秦二世说,这个想法很好!虽然老百姓会花费些钱财,但是城墙漆好后光溜溜的,敌人就爬不上来了。只是,要找一座能够阴干城墙的大房子比较难办。秦二世听完哈哈一笑,也终止了这个计划。优旃这种“反转”的幽默技巧,现在依然非常流行。

到了汉代,俳优表演在帝王公卿的生活中更为常见,两汉时期出土的大量俳优俑(也称说唱俑)就是实物证据。这些陶俑大多装扮可笑,动作滑稽,面部表情怪异,大约是当时俳优表演的一种夸张再现。很多陶俑手中还持有圆形扁鼓和鼓槌,当为伴奏之用,说明俳优表演富有节奏,或者是带有伴奏的说唱形式。在民间百姓中俳优也颇为盛行,《盐铁论》记载:“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责辨,歌舞俳优,连笑伎戏。”丧葬活动中还有俳优表演,足以说明其受欢迎的程度。

除了职业俳优,一些士大夫也会效仿俳优,靠幽默的言语侍奉在皇帝周围,算是兼职的脱口秀演员,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东方朔。东方朔本是士人出身,通过上书自荐被征召为郎官。由于他性格诙谐,被称为“滑稽之雄”,民间也将很多离奇幽默的事附会在其身上。因此有人将东方朔称为相声界的祖师爷,把说相声称为“曼倩遗风”(东方朔字曼倩)。其实东方朔都是一个人表演,和主要两个人说的相声还有点差别,倒更接近于脱口秀的形式。

三国隋唐:层出不穷的“段子高手”

三国时期俳优表演更加受欢迎。《三国志》援引《曹瞒传》记载:“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娱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以奸雄形象著称的曹操竟然笑到将头没入杯案之中,可见表演的“笑”果之好。刘备初据成都时,诸事草创,手下的许慈和胡潜互不服气,经常争斗。为此刘备专门在宴会上让俳优扮演成两人的样子,互相争论打斗,通过引起大家发笑来感化他们。

当时,已经成型的表演内容有“说肥瘦”、“弄愚痴”等,主要还是以调侃人的生理缺陷为主,并不文雅。不过,此时已经有了专门的“段子手”和成熟的“段子集”。邯郸淳所著的《笑林》,是我国最早的笑话专著。三曹父子都是邯郸淳的粉丝,曹植初见邯郸淳的时候,亲自“诵俳优小说数千言”,以表达自己对俳优的喜爱。

隋代的秀才侯白也是个段子高手,《北史》记载他“性滑稽,尤辩俊”,《太平广记》中收录了不少有关的他的笑话,其中许多段子如今依然流行。有一次他陪权臣杨素聊天,杨素问他:如果你掉进了一个数百尺深的坑中,你要怎么出来呢?侯白说:别的不用,只要有一根针就可以。杨素问:用针干什么?侯白答:用针刺我的头,让头里的水出来将坑灌满,我就可以浮水上来了。杨素又问:你的头里哪来这么多水呀?侯白说:如果没进那么多水,怎么能掉到那么深的坑里?(“若无尔许水,何因肯入尔许坑?”)侯白所言,既巧妙地回应了问题,又暗指杨素提这个问题纯属刁难,没有实际意义,可谓机智。

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开放,为搞笑艺人的存在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这一时期的俳优艺人往往要兼通歌舞、音乐、戏剧、杂技等多门技艺。《乐府杂录》记录当时著名的俳优艺人就有黄幡绰、张野狐、李仙鹤、曹叔度、刘泉水等多人。当时的俳优表演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范式,类型包括参军戏、弄假妇人、弄婆罗门、弄孔子等等。其中参军戏一般为双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相声,而“弄假妇人”则是男扮女装的反串表演。

参军戏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除了正式的表演,即兴的发挥同样重要。据传,有一次唐玄宗与诸王宴会,宁王吃饭的时候不小心“错喉”(吃呛了),一下喷到了唐玄宗的胡子上,这可把宁王吓得不轻。侍奉在旁边的优人黄幡绰赶忙说,宁王这不是“错喉”,是“喷帝”(谐音喷嚏),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机智地用“谐音梗”化解了尴尬。

宋代:“说话”成为一门艺术

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幽默表演向民间的发展。《鸡肋篇》记载,成都西园开园的时候,“酒坊两户,各求优人之善者,较艺于府会……环庭皆府官宅看棚,棚外始作高凳,庶民男左女右,立于其上如山。每浑一笑,须筵中哄堂,众庶皆噱者,始以青红小旗各插于垫上为记。至晚,较旗多者为胜。”宋代的喜剧比赛,全靠观众的笑声投票,哪边的表演能赢得哄堂大笑,就可以得一分,绝对公平合理。

宋代还兴起了一种“说话”表演,类似于现在的说书,讲述的内容主要包括传奇故事、历史故事、公案故事、佛经故事等。此外还有一种“说话”的内容是“说诨话”大约应是一种搞笑表演,与现在的脱口秀相似。宋代的“说话”演出,大多在瓦舍勾栏中举行。当时的瓦舍勾栏众多,遍布京城的繁华地段。

瓦舍又名瓦子、瓦市、瓦肆,是一种集商业饮食、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娱乐中心。《梦粱录》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易聚易散也。”勾栏是瓦舍中用栏栅和绳子围起来的的演出场地,相当于现在的露天剧场。所以宋代的“脱口秀”表演已经有了专门的演出场所。

《清明上河图》里的说书人表演

明末清初时期,出了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说书艺人——柳敬亭。柳敬亭原本姓曹,因早年犯法改姓柳。他说书艺成以后,辗转扬州、杭州、金陵各地,所到之处,深受观众的欢迎,也得到了诸多文人墨客的认可。张岱的《柳敬亭说书》中描述他说书时:“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呫哔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发现观众听得不认真,就停下不讲了。而他一旦说起书来,“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据张岱记载,柳敬亭“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可见其表演技艺之高超,赢得了人们的热烈追捧。此时的说话艺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搞笑”,转而以跌宕的情节、精湛的表演取胜了。


编辑:白杏珏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