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清华北大,为何既出学霸也产真猛士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陈梦溪 袁新雨

2021-03-30 12:41


深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到今年4月,清华已走过110年。

“水木清华”池塘北侧土山之阴,校河南边路旁,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清华英烈纪念碑。1989年国庆四十周年时,清华大学建立了这座英烈纪念碑,碑石高约两米,正面镶有“祖国儿女 清华英烈”八个铜铸大字,2001年清华校庆90年时,学校对英烈碑进行改建,在碑前的黑色金字书“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献身的清华英烈永垂不朽”,依次列刻43位英烈的姓名和简介——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念碑的样子。

✎ 清华英烈纪念碑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也是清华党组织建立95周年。与英烈纪念碑隔河相对的,便是“三院遗址·清华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背面碑文记寥寥数语,记录着清华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中国共产党清华第一个支部在这里成立。时有党员三人,书记为在图书馆工作的职员王达成。”清华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时是秘密的,且只有三位成员,其中艰难种种,可想而知。

从英烈碑上许多名字后面的生卒年份可以发现,很多革命烈士牺牲时只有二十几岁,有的还不到二十岁,可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些绽放的生命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永远停止在了他们最年轻最蓬勃的时间。了解历史才知珍惜当下,看今日之中国,方知是“换了人间”。

✎ 清华二校门

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园原是燕京大学,故校园称“燕园”。 燕园内的静园草坪,其北端有五座大小不一的淡红色大理石石雕,或三角形、或四边形,整齐中带些奇骏,不规则中又透着一些肃穆,从上方看去像一个“心”字。这便是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直到抗美援朝战争,北京大学(包括西南联大,燕京大学)的师生和校友中,有革命烈士83位(其中中国共产党党员70位)。纪念碑背面的碑文记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第一位就是革命先驱李大钊。

✎ 北大革命烈士纪念碑上的烈士名录

在北京大学校史馆的展览中,我们看到了当年一张北大教职工的“工资单”——“北京大学教职员月薪底册1918-1919”,从右至左依次写着“蔡元培六〇〇陈独秀三〇〇……李大钊一二〇……毛泽东八元……”

✎ 北京大学1918~1919教职员月薪底册

北大师生、校友还参与了全国各地的建党活动:毛泽东与何叔衡等筹备创建湖南共产党小组,陈独秀在广州重建广州共产党小组,成员谭平山等均是北大校友,旅法共产小组成员负责人张申府原为北大哲学系讲师,上海共产党小组除陈独秀外,沈雁冰(茅盾)、袁振英和李季等均为北大校友。在中共“一大”前,共8个地方建立了党组织,其中6个地方党组织负责人是北大师生或校友,共有党员58人,其中北大师生校友23人,占40%左右。出席中共“一大”的十三名代表中,北大学生和校友5人,这些数字可以说明北京大学在建党时期的突出贡献。


编辑:袁新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