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房山线北延段站名钩沉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户力平

2020-12-30 19:02 语音播报


深读

辞旧迎新,京城又开通两条轨道交通线路,即16号线中段和房山线北延段,由此使北京地铁线路总长突破700公里。

说起新线路的站名渊源,多有趣闻。

东管头南站:因管理水源头安全得名

东管头南站位于丰台区北部,西三环南路与京沪铁路交会处。

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东管头原称管头,明代成村。明《宛署杂记》载:‘出彰仪门曰鹅凤营,曰管头村’。因住户不断增加,西侧0.5公里处逐渐形成新聚落点,为了在村名上有所区别,原管头村称东管头,新村称西管头。管头在金代地处金中都丽泽门前,亦即丽泽关。一说‘管头’系‘关头’谐音而来。”

另据《东管头村志》记载:东管头的村名来源于水头庄。东管头也称“管头”。早年间,在水头庄一带有一个大泉眼,四季涌流。泉水沿地势向东流淌,与众多小泉眼涌出的泉水汇合,形成一条河,名为凉水河。这条小流经鹅凤营、万泉寺、草桥等地再向东南而流,一直流到通州汇入北运河。运河流到天津以后,使得当地的百姓喝到了甘甜的泉水。天津人为了感谢龙王爷给他们送去甘泉,所以每年到水头庄祭祀“水头”。

东管头南站 北晚新视觉供图

由于凉水河对沿岸及下游百姓生活至关重要,所以水头庄一带的百姓为防止水源被污染,自发地组织起来管理水源地的卫生及安全,并负责每年的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人口的增多,水头庄一带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村庄,因是管理着水源头,遂称“管头”,而“管头村”也由此得名。后来又随着人口的增多,管头村逐步分为东管头和西管头,由于东管头面积大、人口多,水头又在这里,所以东、西管头统称东管头村。明清时属宛平县,20世纪50年代始属丰台区。当时有大面积的低洼地,芦苇丛生,经过农田水利建设,成为著名的蔬菜产区。90年代为卢沟桥乡所辖行政村,下辖6个自然村,以农业生产为主。

东管头村东南、东北分别与鹅凤营、凤凰嘴村为邻,南与东管头前街、西侧与西管头接壤,北为水头村。主街南北走向,呈方形聚落,极为整齐。从20世纪末开始,东管头村实施旧村改造,村民逐步上楼,今设东管头社区,属丰台区太平桥街道。

首经贸站:因紧邻首都经贸大学得名

首经贸站位于丰台区东北部,芳菲路中段,开通后可与10号线换乘。

该站因临近樊家村,初设地铁站时称“樊家村站”,后因紧邻首都经贸大学而称“首经贸站”。

樊家村明清时为“丰台十八村”之一。《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樊家村南至辛庄,西接南大园,北接葛家村,主街东西走向,沿路建房,呈长方形聚落,与葛家村连为一体。以姓氏得名。据清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载:‘樊家村之西北地亩,半种花卉,半种瓜蔬。’因此推论明清时期,此处已是种植花卉、蔬菜之乡。”

据传樊姓为山西移民,于明永乐年间最早定居于此,故以姓氏得名。因地势平坦,沙壤褐土,水源充足,适宜种植业发展,历史上为花卉及蔬菜产地。尤以茉莉、玉兰种植最为有名,称“白货洞子货”,“文革”时期大部分花木被毁,1983年以后陆续恢复。

村内原有药王庙,每年四月二十七至二十八为庙会期,众多百姓来此烧香还愿。素有“丰台十八村”之称的民间花会多来此献艺,有狮子、中幡、旱船、高跷、少林、五虎棍、扛箱、十不闲等表演,20世纪50年代庙会活动停止。

首经贸站 北晚新视觉供图

樊家村“童子老会”是“丰台十八村”档花会中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档,以儿童为主,加上各项执事人员,有百余人。因樊家村是中心点,村落较大,老会有权威,所以闹会时各村都听其安排调动。当年老会会址设在樊家村药王庙。赶会出发前先在这里集合,确定各路档次会出发的顺序。老会供有药王爷的驾马,銮驾前,童子自执“金瓜、钺、斧、朝天镫”,为首一面小鼓,挎在颈上,长长的鼓裙,后有钹、铙相伴,敲出香鼓点抑扬顿挫极为悦耳,走会时驾马在最后,谓之“压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3月合并。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原校址位于朝阳区红庙,1986年该校本部迁至樊家村。

花乡东桥站:因历史上广植花卉得名

花乡东桥站位于丰台区中部,南四环西路与规划张新路交会处。

花乡乡为丰台区所辖乡镇,原称黄土岗乡。这里的土质适宜种花,养花业发展很早,明代已进入盛期,清代为京城主要的花卉供应地。

黄土岗乡之名源自黄土岗,为京城西南部古村落。据元代熊梦祥《析津志辑轶》记载:“元代南城(金中都)村有黄土坡,凡铸冶佛像、供器印篆,并及万亿库钞板,势须此处取土为沙模。”疑黄土坡即黄土岗。

另据《黄土岗村志》载:“黄土岗原来是一片黄沙土高地,原村西‘河套村’,北‘老河身’是卢(永)定河古河道,风沙积成黄土坡而得名黄土岗。黄土岗分前岗和后岗含一圈村,1949年前有花厂多家,以茉莉花最有名。”

其实,黄土岗花卉苗木的生产和经营始于元代,盛于明清,一直为宫廷提供各类鲜花和苗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民间有“宁舍爹娘,不舍花行”之说,这并非说花行人不孝敬爹娘,而是表明花行的爹娘教育子孙不可丢掉花卉生产之本。

黄土岗是北京鲜花种植的发源地,清末时这一带有一定规模的花场就有30多家,以种植茉莉花、玉兰和药材为主。因经济效益可观,故有“一亩(花)园,顶十亩(菜)田”之谚。民国期间,此地的花卉生产依然兴盛,并向专业化发展。明清时右安门外丰台一带有十八个以花卉种植为业的村落,以黄土岗最为知名,当年京城花局(店)所售花卉许多来自黄土岗村。

1950年3月建立黄土岗乡政府,1958年为上游公社(黄土岗公社),原黄土岗乡建制改为黄土岗大队。1980年恢复黄土岗乡建制,黄土岗为其所辖村。1987年5月,为借助地域优势发挥花卉的品牌作用,丰台区将管辖“丰台十八村”地区的“黄土岗乡”更名为“花乡乡”。

2000年修建南四环路时,于花乡辖域修建立交桥,故称“花乡桥”。因规划建设的张新路横跨南四环西路,所建分离式立交桥位于花乡桥之东,故称“花乡东桥”。

花乡东桥站 北晚新视觉供图

白盆窑站:因曾有烧制陶盆窑场得名

白盆窑站位于丰台区南部,樊羊路与六圈路交会处。

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白盆窑“东邻东白盆窑,南为汾庄,西为东白家窑,北临丰台南路,村落较为分散,主街东西走向,呈方形聚落。20世纪50年代初期,白家窑和盆窑为两个自然村,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合并为白盆窑。此后住房日渐增多,又分出东白盆窑自然村。”“白盆窑原是烧制红陶盆的场地,红陶盆供普通人家淘米、洗衣使用,50年代以来这一行业已经淘汰,村名仍沿用至今。”

另据坊间所传,明清时期皇宫烧制瓷窑盛行,白盆窑本为御派瓷窑,最早在永定门外,后来迁至京城西南的丰台。当时此窑专门为皇宫大内烧制各种青花陶瓷、粉彩瓷器等。清末逐渐走向没落,窑洞被用来烧制民用花盆之类的器物,其中有一白姓人家所开窑厂改烧红陶盆,因窑厂规模最大,被俗称为白盆窑,由此村落也以此而称。此说未见史料记载,无以考证。

白盆窑站 北晚新视觉供图

自古花卉出丰台,芍药出自白盆窑。白盆窑村所种植的芍药有50余种,其中传统品种是白色芍药,俗称“傻白”。清代《燕京岁时记》云:“芍药乃丰台所产,一望弥涯。四月花含苞时,折枝售卖,遍历城坊。有杨妃、傻白诸名色。”据《白盆窑村志》载:早在明朝,白盆窑村就以生产朝贡的大白芍药而闻名,栽培技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花木四时不绝。从地理条件上看,永定河系沙质、微碱性壤土,为白盆窑村种植牡丹、芍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明清时期,白盆窑村属宛平县,1949年6月设行政村,1954年初称白盆窑乡,后并入黄土岗乡。1958年为黄土岗公社白盆窑生产大队,上世纪90年代属花乡乡。2011年该村实施拆迁,今为白盆窑天兴家园社区。


编辑:白杏珏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