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16号线中段站名掌故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户力平

2020-12-30 19:02 语音播报


深读

辞旧迎新,京城又开通两条轨道交通线路,即16号线中段和房山线北延段,由此使北京地铁线路总长突破700公里。

说起新线路的站名渊源,多有趣闻。

16号线换乘 北晚新视觉供图

万泉河桥站:万泉河为乾隆皇帝所命名

万泉河桥站位于海淀区偏东南部,据1992年《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载:万泉河“源出本区万泉庄西平原中,这一带在历史上有泉群分布,汇集诸泉而成溪,故称万泉河,又称巴沟。属温榆河水系,为清河支流,本世纪50年代以来,泉水断流,于1983年西引京密引水渠水成为此河新水源。”

“万泉河”之名为清代乾隆皇帝所命名,此前,万泉河无名,称之为“水”,或云“大河”。“万泉”一名始见乾隆八年(1743年),弘历诗云:“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万泉十里接西湖(今颐和园昆明湖),两度舟行忧喜殊。”乾隆还疏浚万泉河,“万泉久湮塞,甲申岁始命疏浚,即其地开水田,今春复加垦辟。”甲申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疏浚河道的同时,还开辟了水田。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春又加以垦治,由此使万泉河之水得到有效利用。

1860年英法联军兵犯万泉河,嘉木珍林成为焦炭。1900年八国联军马踏万泉河,两岸稼穑遭蹂躏,园林飞阁再受涂炭。1984年对万泉河故道进行治理,主要功能是汛期泄洪和风景观赏。

2000年在西北四环路与万泉河路交会处兴建了一座互通式立交桥,因跨越万泉河及万泉河路,故名“万泉河桥”。

万泉河桥站 北晚新视觉供图

苏州街站:因清代仿姑苏街市而建得名【暂缓开通】

苏州街站位于海淀区东南部,开通后可与10号线换乘。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以“省方问俗,考察官方戎政,阅视河工海防,了解民间疾苦”为由,“奉母游巡江南”。皇太后时年已六旬,是第一次去江南,大开眼界,回宫后仍念及江南的景色。据清朝宗室大臣、史学家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以为圣母祝贺七十大寿为由,仿照江南街景,从万寿寺开始一直往北到海淀镇、畅春园沿线,大兴土木,建成了一条长达数里的苏式商业街,名为“买卖街”,俗称“苏州街”。“街长三里许,肆宇栉比,错落有致。五步一乐亭,十步一剧台”,各种商店均仿苏州样式,并从姑苏城里选派商人在此经营,喧闹的街景商铺、熙熙喃喃的吴侬软语,使人好像置身于苏州街头。

嘉庆五年(1800年),仁宗嫌其街“靡费扰民,乃罢除之”。嘉庆末年(1820年),每届万寿寺庙会之期,许多乡民在苏州街自由设市。

1860年苏州街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因长期失修而破败不堪,直到1949年以后才对路面和两侧的店铺进行修缮。1983年和1984年修建西北三环路和万泉河路时,各占其部分路段,其余之南北两段仍以“苏州街”而称。

苏州桥站:因桥梁架于苏州街之上得名

苏州桥站位于海淀区东南部,此地实为三义庙,因历史上建有三义庙得地名。

据《海淀镇寻故》载:三义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历三年(1575年)八月重修并立碑,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此重建,正殿供奉刘备、关羽和张飞,配殿供奉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像。清末因年久失修,庙已破败,故光绪年间庄亲王载勋出资捐助修复。

清代该庙香火旺盛,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庄亲王支持义和团的灭洋活动,由他捐资修复的三义庙便成了拳民集结活动的据点。慈禧太后对庄亲王的举动大为不满,下令赐其自尽,三义庙由此被冷落下来。民国后期,该庙已很破旧。1958年,该庙成为海淀人民公社万泉庄大队部。1966年,三义庙突然失火,被烧得只剩下了残垣断壁。1967年有关部门在此征地,三义庙被彻底拆除,附近开辟了三义庙大街,并兴建了居民区,而三义庙旧址建起了三义庙小学,其位置在今天的苏州桥东北部,今已不存。附近今有三义庙路、三义庙社区。

苏州桥建成于1994年,由于与万寿寺桥、为公桥相距较近,且三环路西北处原有三义庙,建设之初三桥总称“三义庙桥”,建成后因该桥处于历史上的苏州街中部,故定名为“苏州桥”。

万寿寺站:因明神宗之母李太后所建寺院得名

万寿寺站位于海淀区南部,长河北岸,紧邻西三环路。

万寿寺始建于明朝,称“聚瑟寺”。万历五年(1577年),朱翊钧之母李太后出资而建,改名“万寿寺”,主要用做藏经卷。后经板、经卷移至番经厂和汉经厂,万寿寺便成为明代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清代几次扩建,西路于乾隆年间改为行宫。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二十六年(1761年),弘历曾两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重修万寿寺行宫,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阁和梳妆楼,形成最后格局。此后慈禧往来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要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

北洋时期,万寿寺曾作为兵营、疗养院,1920年将该寺行宫出租给陆军部。1934年前后,前部曾辟为东北难民子弟学校。1937年4月因电线短路,部分建筑被焚毁,此后香火渐断,寺院佛殿中的造像除大雄宝殿之外,分别于1958年和1967年前后被迁往他处或拆毁。

人民公社时期,万寿寺前半部分建筑曾为四季青公社万寿寺大队使用。1984年文物部门接收该寺的中路,并进行大规模修缮。1985年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

国家图书馆站:因紧邻国家图书馆得名

国家图书馆站位于海淀区东南部,可与4号、9号线换乘。因地处白石桥北侧,初设站时称“白石桥站”。

白石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横跨高梁河(长河),因所使用的石料为白色,时称“小白石桥”,明代重建后称“白石桥”,清代改建为单孔、米黄色花岗岩砌筑的梯形石桥。

1982年在古桥西侧又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梯形跨河公路桥,两桥“合二为一”。1998年改扩建白石桥路时,拆除了旧石桥的护栏,在扩展后的两侧修建了白色的新栏杆。1909年清政府批准筹建“京师图书馆”,选址于西城文津街。1916年,教育部要求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庋藏(收存)。1949年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在白石桥西北侧建成新馆,并确定为国家级图书馆,1998年更名为“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站 北晚新视觉供图

二里沟站:因历史上有二里沟渠得名【暂缓开通】

二里沟站于海淀区和西城区交界的车公庄西路与三里河路交会处,开通后可与6号线换乘。

此站因东南侧为百万庄,初设站时称“百万庄站”,后因紧邻历史上的二里沟村改称“二里沟站”。

二里沟曾是海淀区东南部的聚落,因早年间有一道南北向,二里多长的土沟而得名。明《宛署杂记》云:“自阜成门二里曰夫营,又一里曰二里沟。”清《宛平县志》称:“兴教寺在二里沟”。民国时此地多为坟地,附近仅有十几户人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开发建成居民区,并建成二里沟路,今属甘家口街道辖域。

早年间这一带为阜成门与西直门外之间的一大片荒地,城里人死了,多抬出城门后就近埋葬在这片乱葬岗子里。日久天长,坟头越来越多,被俗称为“百万坟”。大约在清道光年间,有白姓逃荒者在此定居,遂成聚落,因“百万坟”之名不雅而改称“白庄子”,也称“百庄子”,民国时改称“百万庄”。1942年出版的《北平四郊详图》上已有“百万庄”标注。

甘家口站:因清代总督甘文焜葬于此得名

甘家口站位于海淀区与西城区交界的阜成路,“甘家口”之名始见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宸垣识略》:“报恩寺在甘家口”。《同谱》载“甘文焜赐葬西直门外斗府闸(今广源闸)闸东。”因清代尚书甘文焜葬于万寿寺村东南而得名“甘家坟”,多年后在墓地旁有一个南北、东西交叉的路口而改称“甘家口”。

据《清史稿·甘文焜列传》载:甘文焜,字炳如,汉军正蓝旗人,清初将领,祖籍丰城(今属江西),后迁至盛京(今沈阳),石匣副将甘应魁之子。历任直隶巡抚,云贵总督。康熙年间,先后平定凯里、臻剖等苗部。康熙十二年(1683年),吴三桂反叛,云贵诸将多附叛军,甘文焜死不从叛,十二月自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吴三桂余党被朝廷大军荡平。巡抚于成龙等上奏朝廷,同意由甘文焜长子、次子从镇远护送其父棺椁至京城。朝廷念其忠勇无畏,舍生取义,追认甘文焜为兵部尚书,后葬于西直门外茔地。

清光绪年间,甘文焜坟茔尚存,附近已成聚落,且有南北、东西两条大道在附近交汇。1958年属海淀区玉渊潭公社的一部分。此后这一带被逐渐开发建设。1963年成立甘家口街道。

甘家口站 北晚新视觉供图


编辑:白杏珏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