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眼楼,玉石楼,北京结,驴鞍岭……长城美景汇集在这个村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魏明俊

2020-02-11 21:56


深读

北有九眼楼,南有玉石楼;东有北京结,西有驴鞍岭。看到这些,您一定会感觉到,这里是一个被长城环抱的秀美山村。是的,这个小山村就是怀柔区渤海镇庄户村,位于响水湖长城自然风景区内的纵深处,是内外长城的衔接之地。

庄户村全貌    摄影:卜向东

东南山上是“北京结”

在庄户村东南海拔1020米的小火焰山上,有一名为“北京结”的内外长城交汇点。据说这一发现源于1985年中国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对北京地区长城分布情况的一次勘查。勘察报告称:北京地区长城总的走向主要分为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怀柔区雁栖镇西栅子村西南、渤海镇龙泉庄东北、庄户村东南的分水岭上会合,其会合点位于东经119度29分38.9秒和北纬40度27分45秒之间。

北京结    摄影:袁维忠

有人比喻说,由东向西、由东向南、由南向北三条走向的长城汇聚于此,如同空中的彩练在此打了一个结。北京结由此得名。简言之,长城从慕田峪方向而来,到北京结敌台后,分成两岔,向北的一路是“外长城”,它经九眼楼过赤城、宣化、张家口、万全、怀安,入山西天镇,最后到达黄河边的偏关县;向西的一路是“内长城”,经过大榛峪、铁矿峪、大长峪、小长峪、黄花城、水长城、八达岭、河北怀来、北京门头沟、河北涞源、山西繁峙、应县、山阴、朔州,最终到达黄河边的偏关与“外长城”重合。

而“北京结”的结点,又分为伸向西南和伸向东南两条支线,这两条支线原属蓟镇长城。伸向东南的支线以慕田峪长城正关台为界,正关台以西到西水峪口一带为黄花路长城,正关台以东,由莲花池村南的亓连口起,为石塘路长城。可以说,“北京结”是明代长城的一个重要枢纽点。

北京结长城为明隆庆二年至万历四十三年间兴建。在北京结敌楼旁边,原挺立着一株蓬勃旺盛的平顶松,它如同数条蟠龙,屈曲虬结,耸立峰巅。可惜的是,这株已有几百年树龄,深得人们喜爱的古松,因多年的干旱而枯死,只留给人们一个美好的记忆。

这一带的长城加固于明万历年间。为什么要加固这里的长城?原来事出有因。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朵颜犯慕田峪,杀守备陈舜。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又发生了俺答大举攻入古北口、下密云、转怀柔、围顺义、逼通州、兵临北京城下的战事,历史上称之为“庚戌之变”。在这样一种危及明室安全的情况下,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设立了昌镇,慕田峪至西水峪一带的长城,由蓟镇改属昌镇,由此“北京结”也就成了宣镇、昌镇和蓟镇的分界点。明隆庆元年,张居正入阁,蓟辽总督谭纶建议,任命戚继光总理蓟辽练兵和修筑长城事宜。

隆庆三年(1569年),“北京结”西南重点工程——大榛峪长城段建成。明万历元年(1573年),又增筑蓟、昌二镇敌台200个,移渤海千户所于慕田峪,以加强慕田峪一带的防守。

万历四年,渤海所守御千户所自慕田峪迁回渤海所。万历六年,磨石口段长城完工,刻成“天设金汤”摩崖石刻。磨石口关即现在的边坑水库大坝处。如今,大坝底部尚存水关遗址一处。也就是说,明代,磨石口是“北京结”一带的重要关口之一。

东北山顶有九眼楼

沿着庄户村的沟谷蜿蜒北进4公里,一座宏伟神奇的敌楼——九眼楼映入眼帘。这里山高谷深,植被丰茂。据说,九眼楼是万里长城中唯一一个每面有九个箭窗和有题诗碑的敌楼。其造型优美,别具特色。用料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史料载,位于大火焰山主峰之上的九眼楼,建于公元1543年,为双层方形九眼楼。是明长城在北京地区制式最高、箭孔最多的一座敌楼。同时它又处在内长城和外长城的结点所在地。长城从山海关向西,在此分成两路,一路沿西南到河北紫荆关、山西娘子关;而另一路则沿西北到张家口、大同、嘉峪关。九眼楼  摄影:魏明俊

《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记载:“九眼楼一带长城为巡抚都御使王仪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3年)建……修筑墩台14座。其中九眼楼位于该边垣最东端四海镇石窑村南5里的大火焰山上。由于此楼地处海拔千米以上,一旦有警,南山边垣即举炮火,顷刻间可将情况传递到居庸关。”

九眼楼不仅是万里长城之上规模最大,箭窗最多的敌楼,而且在军事防御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是宣、蓟、昌三个军事重镇的衔接点。这样重要的位置,是万里长城所有敌楼无可比拟的。另外,九眼楼上留下的碑刻有24处之多,其中大多是赞美它的雄姿,抒发作者情怀的诗作。一座敌楼存有如此多的诗文,在整个长城线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古代军事家、诗人如此钟情于这座敌楼,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九眼楼的地位与众不同。它周围群山起伏跌宕,沟壑纵横捭阖。近处,绿树巨浪般渐渐向前方推涌而去;远处,云蒸霞蔚,如烟似雾。东南,是群山怀抱之中的一汪蔚蓝的雁栖湖;西南方向通往北京,正如古人所说的“神京在前,宫阙在目”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九眼楼南侧山脚之下、庄户村北的深谷之中,还有一处高2米、宽6米、长30多米,连接东西两侧坡脚的“挡马墙”。北山上的九眼楼防御功能如此完备,为什么还要在此设立挡马墙?一种解释为是为了有备无患,一旦九眼楼被攻破,这里可以作为第二道防线,阻碍对方进攻。另一种说法是,这座“挡马墙”有可能是北齐长城的遗迹。不管怎么说,它肯定是古代的一处防御工事。

西南山上建“玉石楼”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建筑奇观之一,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而北京长城的经典——“玉石楼”则在万里长城中一枝独秀,堪称长城一绝。

被人誉为北京长城经典的“玉石楼”,坐落于庄户村的西南山上,周边有“北京结”、“连云岭”、“御史楼”、“耷拉边”等长城精华之段。这些长城多以条石砌筑墙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建筑形式,并有机利用了当地的多种材料,体现了长城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设特征。

玉石楼  摄影:魏明俊

“玉石楼”西侧是“磨石口”关,即当今的边坑水库大坝处,当地百姓称此地为“龙门水关”。

“玉石楼”其楼基、拱门、箭窗、台阶均由汉白玉石建成,东西拱门上方的三块石条雕刻着云纹,其余的二横二竖4块石条雕刻着水纹。楼内也非简单的通道方式,而是在中央有一个大厅,像是将军的办公室。二层楼的侧墙上还遗留着一完整的拱门,实为少见。因此,它在群山中显得非常耀眼,远眺近看都十分壮观。若在蒙蒙细雨中观赏“玉石楼”,其神韵更加与众不同。根据观察,此地山麓地质结构多为石灰岩岩层,“玉石楼”的石材是取自本地,还是来自别处,尚有待研究。

“玉石楼”则在“耷拉边”支线上,是座运用汉白玉材料做基而起的敌楼。不管怎么说,在当地群众和游客心中,“玉石楼”是长城沿线中最为圣洁的一处景观,确属实情。

南山之巅为“三截边”

在庄户村西南的高山顶上,有一处俗称“三截边”的长城段。为何叫“三截边”?就是以“三截边”敌楼为结点,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各分出一段边墙。即:向东为长城“北京结”方向;向西为磨石口关方向;向南为耷拉边方向。故此,当地人给它起了个十分形象的名字——“三截边”。

三截边敌楼海拔相对较高,视野较为开阔。向北俯视,庄户村尽收眼底。向东北眺望,可清晰看到山谷中的柏油路从庄户村蜿蜒通向九眼楼下面的隘口。

“三截边”属内长城的一部分, 它与其他长城段有着截然不同的形态,那就是它与耷拉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处有一个3米高的大型拱门,南北开放,门北是微型“城池”,再往北是一座高大的敌楼。

有趣的是,此处敌楼后面是陡崖,而南面则是缓坡。在这里修建如此形制的拱门和敌楼做什么?根据地形分析,估计是为了监视北面山下的敌情。总之,这里应是军事重地,或是附近的指挥所在地。

顺着东南耷拉边方向,另有3座敌楼,除最后一个建在坡度为90度的悬崖之上外,其余两座敌楼均为两层,且明显高大,由一层通向二层的楼梯各有2个,上楼梯时可以看到两边的花纹砖,非常精致。

三截边    摄影:魏明俊

最后的小型敌楼在悬崖边,是能够直接看到谷底北侧通向北京结的最低敌楼。因这里曾出现过擦石口之战,有过历史上的教训,所以才修建耷拉边和这座瞭望墩台来监视最低处的防守情况,免得一旦最低处失守,将士们还蒙在鼓里。

从北面、东北面山势来看,这里被大规模突破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不太可能被骑兵突破,因为九眼楼的地势、制式都很高,为此,耷拉边是错长城的说法,人们至今持怀疑态度。

据测算:从三截边到耷拉边最后一个敌楼有1公里左右,这里的城墙明显高大,城楼宽敞且制式高,南坡稍平缓,可以用来囤积粮草、军卒休息、瞭望指挥、联系山寨,并能通过马道得到源源不断的军事补给,一旦发现最低处城墙被突破可立即由瞭望敌楼向山谷南面发出指挥信号调兵。再由马道直接派兵下山,在山谷中堵截敌兵。

如此看来,耷拉边绝非人们传说的“错修边”。古人再错,也错不到劳民伤财,把长城修在近90度的悬崖边上。纵观其所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这里的长城形制并非凭空设想,而是经过精心设计而定。(责编:杨昌平)


编辑:姜宝君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