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城四座皇家大戏楼今何在?
北京日报副刊 | 作者 周乾

2022-10-20 11:04 语音播报


城事

看戏是我国古代宫廷的主要娱乐活动,宫廷大戏在哪里上演呢?适合节庆盛典等大场面表演的三层大戏楼,清代皇家在北京先后建造过四座:圆明园的同乐园清音阁大戏楼、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紫禁城的寿安宫大戏楼和畅音阁大戏楼。其中清音阁和寿安宫大戏楼已不复存,现存只有畅音阁、德和园两座皇家大戏楼。

大戏楼可表演“上天入地”

清代京城曾有数十座宫廷戏台,多为一层或二层中小型戏台,而适合节庆盛典等大场面表演的三层大戏楼,雍正朝以后北京先后建造过四座。清人昭梿撰《啸亭杂录》“大戏节戏”记载:“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乾隆帝认为国泰安康,谕旨在宫中上演节令承应大戏。畅音阁的建造,主要就是用于表演“大戏节戏”。

畅音阁位于故宫东部的宁寿宫区域内,修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是一座院落式三层大戏楼。其坐南朝北,对面为阅是楼,是帝后观戏场所;东西两侧有长廊,为王公大臣观戏场所,建筑总高20.7米,卷棚歇山屋顶,每层戏台面宽、进深各三间。

畅音阁大戏楼

戏楼分三层,从上至下分别是福台、禄台和寿台。寿台顶棚的东、中、西侧均有天井,东西两侧的天井可通禄台,中间天井可通禄台、福台;其里侧有隔板,隔板内的空间被分为上下两层,称为“仙楼”,演员可通过隔板两侧的4个木阶梯上下仙楼;其地板以下为地下室,正中部位有水井一个,东、西、北侧共有地井5个。畅音阁背面有二层的扮戏楼,为演员化装、候场的场所。

戏楼为何有井呢?原来井可用于特殊演出效果。无论是畅音阁还是德和园戏楼,都有水井和地井,二、三层楼面上有滑车,配合这些井,可以营造上天入地或水法效果。

清末民初戏曲音乐家曹心泉曾口述《前清内廷演戏回忆录》,对清宫大戏楼的表演作用进行了说明。他把热河行宫戏楼(已毁)、畅音阁、德和园戏楼,戏称为“大爷、二爷、三爷”。这三座戏楼均为三层,皆有井,很多大戏仅能在这三座戏楼表演:如《宝塔庄严》从井中以铁轮绞起宝塔5座;《地涌金莲》从井中绞上大金莲花5朵,至台上打开花瓣,内坐大佛5尊;《罗汉渡海》有大道具制成的鳌,内可藏数十人,以机筒从井中汲水,从鳌口中喷出;《阐道除邪》为端午应节戏,有一幕即从井中吸水向台上喷。

大戏上演 君臣共赏

德和园在颐和园东宫门内、仁寿殿的西北面,是为满足慈禧太后园居观戏、庆寿而修建的建筑群。德和园主要包括大戏楼、扮戏楼、颐乐殿(看戏殿)、看戏廊、庆善堂(后罩殿)等24座建筑。德和园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耗银71万两。每逢帝后寿辰、重要节令,德和园都会开班唱戏,众王公大臣亦常在此受赏听戏。据统计,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在德和园看戏二百余场。而从造型、功能角度而言,德和园戏楼与畅音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为畅音阁的“高仿品”。

德和园大戏楼

德和园戏楼也用于大戏节戏表演,构造亦与畅音阁相似:坐南朝北,卷棚式歇山屋顶,分三层,每层面宽3间;寿台、禄台、福台的建筑面积由下往上依次减少;寿台里侧有仙楼及4个木阶梯;寿台下面,正中有水井,水井的东、西、北三面还有5个地井;戏楼背面有二层的扮戏楼。

大戏楼的对面为颐乐殿,为慈禧看戏而修建。颐乐殿最初设计为二层楼阁,后改为现在的单层殿宇形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7间,前后出廊,单檐歇山顶。颐乐殿的东南、西南两侧各有19间看戏廊,为王公大臣看戏的场所。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时任河南巡抚的陈夔龙进京为光绪帝贺寿。适逢光绪帝驻跸颐和园,陈夔龙有幸在德和园观排演戏,其所撰《梦蕉亭杂记》,对此有较为细致的描述。“两宫正殿坐,南向”,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坐在戏台对面的颐乐殿内;“东西各楹,诸王公大臣以(依)次坐”,戏台东西两侧的长廊各包间为王公大臣落座处;东边的长廊落座的官员,从第一间起,依次为“近支王公、军机大臣、大学士、各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西边长廊落座的官员,从第一间起,依次为“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南书房上书房翰林”等,“将军、督抚、提镇之在京者”,坐在西长廊末尾处。

当日上午9时左右,“诸臣先到,各依次跪”。随后,光绪帝前行,慈禧坐轿内在其后,后妃、公主、福晋等随在轿后,进入德和园。各大臣行三叩头礼后,考虑天气炎热,两宫赏各官员脱褂、摘下朝珠,进入包间落座。内监端来黄龙盒,内有雪藕、冰桃、瓜果等物,每名官员均获一盒尝用。

演出开始后,内监奉旨在颐乐殿东西两侧拉上大幕,便于两宫赏戏,“仅见者,台上歌舞耳”。午正(中午12时左右),众官员获赏宴于仁寿殿东偏殿。当日设八桌,官员们可边吃边聊,而菜品属“琼浆玉粒,非复人间风味也”。酉正(下午6时左右),大幕撤去,各官员穿褂戴珠,并随着戏台谢幕乐曲,北向两宫,行三叩头礼,依次离开戏楼。《梦蕉亭杂记》的这些内容,清晰解读了德和园大戏楼的观戏座次和流程。

畅音阁演戏的史料也较为丰富。如“差事档”记载了光绪帝万寿节期间,畅音阁的演戏概况:“(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二十四日,宝胜和班,宁寿宫(即畅音阁)伺候戏。巳初二刻(约上午9:30)开,酉初三刻(约下午5:45)毕。外学《跳灵官》,府《寿祝万年》《珍珠衫》,昆《折梅》《通天犀》《纳妾》《双画眉》《黑沙洞》《二进宫》《花蝴蝶》《搜围》《打金枝》《跌包》《芭蕉扇》。”

“二十五日,四喜班……宁寿宫伺候戏,辰初一刻(约早晨7:15)五开,申正一刻(约下午4:15)十毕。府《福禄天长》《蟠桃会》,昆《醋义》《娘子军》《落园》《跪门》《飞波岛》《辩白》,府《瓜瓞绵长》,昆《金山显护》《双包案》《黄鹤楼》,府《宝塔庄严》。”

“二十六日,同春班,宁寿宫伺候戏。府《福禄寿》《回龙阁》,昆《太平封相》《战雒城》,府《罗汉渡海》,昆《结义》《孝感天》《镇檀州》,府《韶頀九成》,昆《盘夫》,府《地涌金莲》,昆《题曲》《金山寺》,府《万寿无疆》。”

从六月二十四日起,连续三天的大戏都在畅音阁演出,从早演到晚。演员不仅有宫廷太监,而且还有“外学”——民间职业演员,如“宝胜和班”“四喜班”“同春班”均为宫外戏班。演出的剧目多达十余种,内容极其丰富,以内府戏、昆腔戏为主。

嘉庆帝拆除寿安宫戏楼

寿安宫和同乐园戏楼,也都是三层大戏楼,却因故仅留下历史印迹。

《崇庆太后万寿庆典图》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为崇庆皇太后举办六十寿辰庆典,谕令在寿安宫内搭建一座戏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准备太后七十寿辰庆典,对戏楼进行了重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奏案”,载有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十一日的奏折:“奴才三和、吉庆、四格谨奏……寿安宫添建三层戏楼一座,四面各显三间。”据载,戏楼一年后完工,建筑平面形状为正方形,边长约12.8米,总高约11.4米,一层地板下设地井7座用于表演。

《崇庆太后万寿庆典图》中的寿安宫戏楼

由于戏楼专为崇庆皇太后所建,因而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太后病逝后一直闲置。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谕旨将其拆除。“内务府奏案”记载了当年七月初九的奏折:“臣永琅、布彦达赉、缊布等谨奏,为奏闻估需工料银两事,前经具奏,遵旨。寿安宫戏台宜拆去……其拆下三重檐戏台物料,请交同乐园工程处自行取用。”

同乐园位于圆明园西路、后湖东北的“坐石临流”景区内。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初五的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铺面房、同乐园净房内炉上,配做红铜丝罩。”可见同乐园至少在雍正四年就已建成。

园内的观演院落由看戏楼、清音阁、东西长廊等建筑组成,其中清音阁为演戏楼,处于院落中心,三层卷棚歇山屋顶。清人吴振棫撰《养吉斋丛录》,内载清音阁的体量:“演剧台深广约十丈,凡三层,神祇仙佛由上一层缒而下,鬼魅则自下一层穴而上。”又列举了在此处演出的节令戏及场景:“所演有《清平见喜》《和合呈祥》《青牛独驾》《万年甲子》《太平有象》《环中九九》《瑶林香世界》等名目,其余传奇杂齣(出),与外间梨园子弟扮演皆同。特声容之美盛,器服之繁丽,则钧天广乐,固非人世所得见闻。”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二十三日,同乐园被英法联军烧毁,现仅存遗址。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编辑:实习编辑 高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