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史话|使地炉子把炕烧热,旧时京城百姓热炕三冬暖
北京日报 | 作者 郑伯安

2022-01-20 10:41 语音播报


城事

皇家有火地取暖,咱老百姓也有热炕。热炕有些城里人家有,使小炕炉把炕烧热,乡下差不离家家都有,使柴灶把炕烧热,门头沟、房山等地,有炕人家多的是,使地炉子把炕烧热。

烧热炕的操作原理其实都差不多,具体方法各自不同。

城里头烧热炕有点儿费劲,有的人家有炕,一般是有老人需要睡热炕“烙腰”,缓解腰腿疼痛。热炕的炕腔里有火道,分列于居中炉道的两侧,跟乡下热炕火道一样,也是迷宫似的。炉道开在炕前脸儿居中位置,一条“胡同”直抵墙根。道口一尺二三见方,炕炉由此入炕。

这种炉子得上黑白铁铺定做,用马口铁(镀锡铁)做个“矮胖墩儿”,这是炉腔。此炉不安炉盘也无炉腿,却安四个小铁轱辘。用的时候先在屋外把炉子拢着,等火着旺再挪进屋,顺进炉道。有专用的铁通条用来推拉炕炉、变换位置,使炕体能均匀受热,这下小铁轱辘就派上了用场。

“矮胖墩儿”很适合炉道里的有限空间,又能最大限度地装煤,火力颇大。但缺点是成本也颇高,黑白天要是都运转着,那煤可就用“海”了。另外还得格外加小心,火着乏了赶紧端外头添煤去,这种炕没有外烟筒,被煤气熏着就麻烦了,这就远不如乡下人家烧炕经济、安全了。

农村特别看重热炕,俗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热炕都跟小康生活挂上钩儿了。

这热炕可是有来历的,民间有这么一首民谣:“说什么说啊,锅台连着锅;唱什么唱呀,锅台连着炕。”锅台指的是灶,说一个灶既连着锅也连着炕,既做了饭,又烧了炕,充分利用了燃料的热能,这其中可是有奥妙的。

农家正房外屋,也就是堂屋,左右挨墙常各有一座锅台。锅台高一尺多,有三尺见方,台上卧一口大柴锅,锅下边灶膛后边墙上开有半尺见方的洞,俗称“喉嗓眼儿”,通往里屋,也就是居室的炕洞。做饭时,灶内相当一部分烟火热流钻入“喉嗓眼儿”,涌入炕洞,开启烧炕暖屋模式。

炕洞实际上是用土坯垒的曲里拐弯跟迷宫似的烟火道,烟火热流在里边七拐八拐拐了一个够,拐到炕尾,热量刚好也散尽了,或说是都被土坯和封盖“迷宫”的大方砖吸收了,这才从墙内烟道出了屋。

这土坯和方砖受热和放热都慢,这便有效地延长了屋内的供暖时间。土坯热则方砖热,方砖热则炕热,炕热则屋子热。这不正是利用了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原理吗?

农村的炕大多左右连墙,一铺炕占半间屋子。大方砖的炕面儿,整领炕席,臭椿木炕沿子,越磨蹭越光亮。炕烧透了,屋里暖冬冬的,炕桌一摆,脱鞋上炕,拉拉家常话,做做针线活,练练毛笔字,拢拢流水账,听听耳机子,唱唱莲花落,斗斗梭梭和,打打麻将牌,玩玩翻马槽,打打花巴掌,请请来访客,喝喝老白干。凡此种种,全在炕上。一张大炕,何止吃饭睡觉?不为别的,炕上热乎!这小康日子还真离不了热炕头。

起火做饭,烧水洗涮,一天到晚,灶火不断,里外屋都是暖暖乎乎的——农村有的是柴火。到了门头沟、房山这边儿,有的是煤,守着京西八大煤矿和数不清的小煤窑,使煤太便利了,煤矸石堆耙煤块儿,煤驮子路上扫煤灰,钱都甭花。于是“地炉子烧炕”应运而生了。

这其中的来龙去脉我太清楚了,工作后我的家就安在门头沟,那地炉子是“地下工作者”,地面上只露个炉口,炉口对面炕墙凹进去一个槽,槽里一块儿整砖盖着地炉子烧炕专用的出火口。拉开砖,炉火便蹿出来钻进炕内火道,开始烧炕模式;那砖就是阀门,可调控入炕火道的火力大小。火道也是迷宫似的,只是多以石头垒成,炕面儿大多用厚石板铺就,咱山区石头多嘛。

地炉子也不能“光吃不拉”,得有个炉坑,搂下来的炉灰直接落在坑里。坑口三尺见方,坑有一人来深,上头有几块厚木板拼盖着。掏炉灰时掀开两块炉坑板儿,人得半趴半跪才勉强够得着,还整得灰头土脸。大约一个月掏一次灰,挨一回呛,当一回“土地”。不过,那也比使煤球炉子强百倍:不占屋地儿,不必挪窝儿,不费劈柴,不满屋子窜烟——最要紧的是,指着煤球炉子可热不了炕!使地炉子,省事省心,一家人睡得还舒服,受点累吃点苦算什么?值!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