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早餐送进村!北京有个“孝德村”,193户家家有家规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 记者 金耀飞

2021-12-07 11:13 语音播报


城事

深冬时节,走进于家务乡仇庄村,街道见不到任何垃圾,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有树木花草,整个村庄掩映在绿树之中。从2014年开始,仇庄村开展了追寻家训家规,呼唤良好家风系列主题活动。如今,193户家庭制作了自己的家风、家训、家规,一封挂在家里,另一封则放在村史馆,全村呈现出“大树底下谈家道,农家院里话家风”的美好画面。

仇庄村位于通州区的最南端,村域面积2800亩,常住人口800多人。近年来,仇庄村通过采取以孝德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多项举措,唤醒村民内心深处的道德认同,筑牢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以党建文化引领村庄发展,以孝德文化服务村庄建设,全面提升了村庄治理水平,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水、改厕、道路硬化、排水沟改造、道路美化绿化……作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仇庄村通过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了文化广场、书院、村史馆等多项设施,实现了一街一景,确保“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树木覆盖率超60%,为村民营造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如今的仇庄村,进村闻花香、出门绿成荫、路路绿成行。

走进村民杜振国家时,老伴正忙着收拾屋子,杜振国小心地擦拭着镜框,镜框里装裱的正是“杜家的家风家训家规”:严父慈母、孝亲敬老、勤俭节约。

“留给子孙万贯,不如良言一句。”杜振国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的,通过总结提炼家风家训家规,也影响到下一代。像杜振国的女儿坐公交车,看见老人必然会立马起身让座。

再访几户村民,家家都端端正正挂着家训,勤俭持家、吃亏是福、踏实厚道……话语朴素,却都饱含着做人、治家的智慧。

如今在仇庄村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古有六尺巷,今有三七墙”,这三七墙说的就是仇家两兄弟家中间的这堵山墙,一共37厘米,在过去因为它还闹过一些不愉快。

村民王金颖回忆说,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公婆当初盖房子时只用了一堵山墙。等到兄弟俩成家盖房子时,因为山墙的归属问题产生了分歧。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以及家规家训的影响下,这个矛盾终得解决,两家关系和睦如初。现在王金颖和大嫂还共同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用行动践行孝道、和谐、忠厚的家风。

“仇庄村是文明村、孝道村,也是幸福村。”之所以能让85岁高龄的闫玉玲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因为今年村里给7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了件大实事——一块钱的早餐,每天会有送餐公司送到村里来。

一块钱能买什么?也就去外面买个鸡蛋。而在仇庄村,一块钱的早餐,粥、花卷每天换着样儿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仇庄村,除了家风文明之外,孝道文化早已在这里生根发芽。

从1999年起,仇庄村就把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天,村两委成员都会入户慰问老人,把“孝德”文化与孝老敬老传统美德有机结合,通过“孝德”文化的钥匙,打开村民的和谐幸福之门。

慢慢的,孝道文化在仇庄村扎根开花结果,而家风文化则是从最早的孝道文化演变来的。

2014年开始,仇庄村开展了追寻家训家规,呼唤良好家风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村委会为每家每户提炼了家风家训家规。如今,全村193户家庭分别制作了自己的家风、家训、家规,一封挂在自己家里,另一封则放在了村史馆里,为的是让家风家训家规代代传承下去。

在村史馆的一角,用场景复原了仇庄过去的风土人情。“其实建村史馆,为的也是让子孙后代把历史牢记下来。有了老一辈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才有现在这么好的仇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书信说,仇庄村的子孙后代要牢记老一辈人的无私奉献,并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更繁荣,让村民过得更幸福。

在乡风文明建设的同时,仇庄村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里有一个以孝道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叫“十德公园”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在公园里都有展示,为村民打造出更加宜居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

村民们不仅“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随着疏整促的深入开展,仇庄村原有的发展方式开始转型,昔日的厂房成了有着徽派建筑风格的仇庄书院。书院目前已开始承接团队会议、研学教育等活动,未来还将引入更多人才,把这里打造成一个聚能人的平台。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仇庄村数十年来以孝道文化立村,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后,仇庄村将借助城市副中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契机,全力打造集文化休闲、展示、体验、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和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