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开区“两区”建设一周年,这张成绩单很亮眼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曹政 和冠欣

2021-08-30 14:23 语音播报


城事

平均每天新增超7家市场主体,新增上市企业数量是过去10年总和,合同外资额增长7倍,“一业一证”改革减少了企业70%的信息填写量……这是北京经开区“两区”建设一周年的成绩单。

8月30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孔磊向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介绍,“两区”建设一年来,经开区新增储备项目超过1000个,实现近200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超4200亿元。项目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

12个改革案例全市首创、全国领先

北京亦盛集成电路核心零部件及耗材制造基地项目在土地摘牌后的第三天,就拿到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刷新了经开区项目开工建设最快速度。

这背后,是经开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产业用地标准化改革,以“标准+承诺”最大程度精简审批环节,实现“拿地即可开工”。

“两区”建设一年来,经开区在对接市级政策清单的基础上,通过“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213条政策清单并进行动态管理。通过集成创新、接力创新等方式,全力推动制度和政策创新,首批围绕产业促进、“放管服”改革、生态建设等领域形成了全市首创、全国领先的12个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其中4个拟由北京市推荐至商务部,2个拟在全市复制推广,案例数量全市最多。

改革创新带动产业促进发展。经开区设立了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和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全面提升北京市对国内外该行业创新资源的吸引和集聚能力,目前已为小马智行、百度等企业累计发放乘用车牌照126张、无人配送车编码72个、卡车牌照4张,累计自动驾驶里程126万公里;联合中关村管委会、北京海关建立了全国首家生物试剂进出口第三方公共平台,依托中关村国际生物试剂物流中心(南平台),为生物医药领域特殊物品出入境检验检疫提供一站式监管服务,使生物试剂的出入境周期从过去的1-3个月缩短到5-7天。

合同外资额同比增长7倍

孔磊介绍,今年以来,经开区先后发布了首批145条支持政策和30条亦庄组团产业政策,围绕产业促进、人才服务、金融开放、要素保障等方面,对重大项目落地、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给予多种方式的支持,切实推动高端产业片区政策惠及企业。

数据显示,“两区”建设一年来,经开区新增外资企业47家,同比增长123.8%;合同外资额13.95亿美元,同比增长710%;实际利用外资额4.98亿美元,同比增长83.5%;新增储备项目超过1000个,实现近200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超4200亿元,纳入市“两区”工作重点推进项目超过170个。

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精测半导体、北方华创等20余个项目签约,覆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零部件与材料等主要环节,形成自主设计-自主产能-自主供应链的全产业链生态格局;信创产业方面,统信软件、国科天迅等30余个“四梁八柱”企业入驻,实现信创产业核心环节全覆盖;汽车产业方面,小马智行、马威机电等项目落地,促进经开区传统汽车产业向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引入恒瑞北方、艾美疫苗、福贝创新药等重点项目,打造北京市原始创新策源地,推进新药原创核心技术突破,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程度和集聚度;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方面,引入俐玛光电、九州恒盛等高端装备产业项目,智能制造短板环节得到改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更加完备。

“在已签约项目中,以阿斯利康、SMC为代表的外资项目近30个,项目总投资90亿美元以上,形成了以大型跨国企业为主导、重大外资项目为牵引、中小配套企业聚集的外资产业格局。”孔磊说。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超9%

孔磊说,“两区”建设再次为经开区发展赋能,使北京经开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集国家级经开区、国家高新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于一体的经济功能区,政策优势叠加,进一步激发了经开区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41.3%,工业增加值增速56.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9.2%。1-7月,地方级收入增速28.1%,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33.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近三成,在全国头部国家级经开区中总量第2、增速第1。

“预计全年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地方级收入同比增长6%。”孔磊说,下一步,经开区还将继续聚焦重点项目落地和政策制度创新,加大外资项目招引力度,全力推动一批具有首创性、突破性、影响力的项目落地;完善产业鼓励支持政策,主动对接服务企业需求,形成一揽子政策诉求,借力国家、北京市在自贸区建设方面的政策,最大限度发挥高端产业片区优势,促进经开区“两区”建设高质量发展。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