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沉浸式防骗展在京启动,“蓝马甲”进社区驻点答疑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蕾

2021-07-23 18:25 语音播报


城事

担心接到诈骗电话、害怕操作失误致财产受损不敢使用App……如何帮助老年人搭建起跨越数字鸿沟的桥梁?7月23日,全国首个沉浸式防骗展在京启动,其交互体验的方式让参观者尤其是老年人可以置身其中,切身感受,时刻警醒。同时,“蓝马甲”志愿者进社区行动在京同步开展,志愿者们将走进百余社区为老年朋友提供防骗讲座及驻点答疑服务。

据悉,本次沉浸式防骗展暨蓝马甲北京进社区活动由国家反诈中心、工信部反诈中心指导,北京日报、支付宝蓝马甲联合主办

沉浸式防骗体验:“当案馆”晒出百种骗局

在朝阳区悠唐购物中心一楼中庭,一个纸质档案盒造型的展馆吸引了路过群众的驻足,门口牌子上“「当」案馆”三个字十分醒目。记者了解到,这里就是沉浸式防骗展的展馆所在。

“小伙子,你这个‘当’字是不是少了个木字旁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指着“当案馆”三个字询问一旁身穿蓝马甲的志愿者。“这个‘当’取自于上当的‘当’。我们盘点了近一年最为高发的骗局,特别是老年人容易遇到的购买虚假保健品、杀猪盘、冒充公检法、荐股等骗术,希望观展人能‘对号入座’,提高警惕。”志愿者解释说。

沉浸式防骗展的展馆设计宛如一个打开的档案盒,百余种诈骗话术如同一个个文档、档案被收入其中。记者步入“当案馆”,一进门的电话机拿起来便传来骗子的声音,“原音再现”骗子的惯用话术。在网络资料室中,各类骗术被打在了一块大屏幕上,当参观者走入,骗术就会直接“印”在衣服上,意寓着人人都是反诈宣传员。

记者参观了解到,沉浸式防骗展采用“多维度案例+成果展示+交互体验”的方式,花样展示诈骗案例,并通过互动的形式还原诈骗的真实场景,趣味性与科普性并存,让置身其中的参观者特别是老年人切身感受,时刻警醒。同时,防骗展还放大了展厅内的字体,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照顾到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的观展体验。一位王阿姨走出展馆后忍不住向记者夸赞:“这样的防骗展览太接地气儿了!”

据悉,沉浸式防骗展在北京展出时间为7月23日至8月5日。此后,该展览将陆续在上海、郑州、重庆等更多城市巡展

蓝马甲将走进百余社区办防骗讲座驻点答疑

数字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高效的同时,也给很多老年人带来了不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人,银发族面对数字化“不会用”“不敢用”的担忧愈发凸显

数字化背后更需要人文温度。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很多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加入“适老化改造”的行列。

在国家反诈中心的指导下,支付宝作为首批工信部指定的适老化改造App,主动进行尝试和探索——联合政府相关主管机构、金融机构、商业企业、志愿者组织、行业协会共同发起“蓝马甲”公益志愿行动,让身穿蓝马甲的志愿者走进社区,提供数字助老服务。

“蓝马甲”行动自今年3月试运行以来,已在全国开展了2000多场志愿服务,在全国累计服务超过10万人次。而随着沉浸式防骗展的在京启动,“蓝马甲”志愿行动也将同步走入北京市百余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社区防骗讲座及驻点答疑服务

“做志愿者之前我从未想过老人在数字时代这么难”

“通用是什么?”“我的app为什么在抖啊抖?怎么办?”“什么叫后台?”蓝马甲志愿者言伍已经参与过多场社区讲座,他坦言,“你永远想不到老人提出的问题有多奇怪?在做蓝马甲志愿者之前,我从未想过老人在数字时代会有那么难。”

在年轻人看起来很多习以为常、甚至有点“弱智”的问题,对老年人来说,却像是“天书”。他们不明白微信上的三个小点儿代表“更多”,不知道“飞机”的图标代表发送……他们问及最多的问题关于日常出行、生活的基础应用。比如坐公交车、地铁时怎么用手机买票?去医院看病怎么用手机挂号?健康码要怎么申请?

志愿者祝志晓向记者感叹,其实,老年人对于数字生活的期待超乎想象,“甚至有老人问我,什么是yyds(网络流行语‘永远滴神’的缩写)?”祝志晓说,老人们对如何操作手机求知若渴,他们期待由此加深与子女、孙辈的沟通,社会也需要慢下来耐心教导他们。当家庭成员没空时,就需要社会力量跟上,“蓝马甲”应需而生。

此次“蓝马甲”在京将通过“社区讲座+驻点答疑”的模式,让老年人通过讲座了解最新骗局、通用型手机操作知识。“虽然看起来很‘笨’,但这是最贴近老人的方式,一次讲座能帮5位老人连上Wi-Fi,3位老人识破骗局,就是成功。”祝志晓介绍,“驻点答疑”主要针对老年人易遗忘的特点,每周都有志愿者在固定社区上岗,老人有疑问随时可来。

首批社区驻点计划在丰台、海淀、东城、昌平的17个社区展开。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