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平:40岁时白手起家,建成医疗行业首个电磁兼容实验室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楠

2021-03-23 19:06 语音播报


城事

房间变频照明灯产生的电磁辐射,可能会对患者佩戴的助听器造成干扰;安检门的电磁辐射,可能会对患者的心脏起搏器造成干扰……电磁干扰无处不在,如果医疗器械没有经过专业的电磁兼容检测,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孟志平在40余岁时同电磁兼容检测结缘,一路攻关,成为“首都人民用械安全技术把关人”。

“小孟,有个组建我国医疗行业首个电磁兼容实验室的机会,挺好的,适合你。”2005年的一天,已在医疗器械领域已拥有众多成就的孟志平突然接到昔日老领导的电话。

电磁兼容检测,国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医疗行业强制实施。在我国,由于不具备电磁兼容检验的设备设施和能力,甚至无法对相关领域和行业进行监管。

“是需要组建一个国内医疗行业电磁兼容实验室,以填补这一空白。” 孟志平欣然接受老领导的建议,进入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工作。

对电磁兼容到底是什么,学习无线电专业,一直以来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的孟志平,也是“两眼一抹黑”。只能白手起家。

不懂,就加班加点从基础开始学起。电磁干扰无处不在。医疗器械在正常工作的过程中,既要能扛得住电磁干扰,又不能对其他器械造成干扰。而孟志平要建设的实验室,就是国内第一个医疗行业电磁兼容实验室。

找厂房,查资料,没有前人经验可循,只能一切从零开始。在朝阳区定福庄附近的一处旧厂房内,孟志平独自一人开始了她的“筑梦工程”。

建国家级实验室,并非装修房子那么简单,而是要满足很多性能指标。3米高的旧厂房,面积足有1000多平方米,从装修到设计,从承重到配电,就连墙上一个插座的位置该如何选择,都得孟志平亲自动手设计。工程技术含量高、任务重、时间紧,孟志平带着两个初出校门的毕业生,加班加点开始赶工。不光周末无休,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难题,连续工作数十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累了,她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困了,就在椅子上靠一靠,然后继续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几个月下来,孟志平急得满嘴都是水泡。孟志平搜集了大量国内外其他行业有关实验室的技术资料,研究有关医疗器械电磁兼容方面的中英文标准约百余份,并和外国专家进行了多次技术交流。在测试设备设施的采购过程中,她又利用专业和语言优势与外商谈判,为国家节约资金近400万元。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在孟志平的不懈努力下,我国首个医疗器械电磁兼容实验室正式建成。这个实验室,解决了国内医疗器械产品无法进行电磁兼容测试验证的困难,填补了日益增加的国外进口产品的监督检测的需要,也使我国的检测能力进一步缩小了与国际检测技术的差距。

北京实验室,一下子成了全国样板。孟志平又遇到了难题。

一次,作为全球最先进放射治疗系统的代表,上海质子重离子治疗系统被交到孟志平团队的手中进行检测。“那是超大型的医疗设备。体积庞大,机器足有四层楼那么高;结构复杂,由上千个部件组成;而且没有检测标准可以参照。”由于设备体型过大,无法整机送入实验室检测。“设备到不了实验室,那就人到现场去。”孟志平带着团队前往机器所在的现场。

早晨5点开工,晚上11点收工,在翻译研究了百余份技术资料后,孟志平和团队通过反复科研攻关与实践,对这类设备的现场测试方法、测试模式、基本性能、符合性判据等方面研究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的方法。耗时近3年时间,上海质子重离子治疗系统完成了注册检测,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了国药局注册证并投入临床使用。自此,填补了国内在大型医疗设备现场检测领域的空白。

技术在进步,科研攻关的步伐永不停息。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心脏除颤器、神经刺激器等产品技术含量高,临床风险大,国外大公司垄断我国市场。在这种局面下,孟志平申请承担了科技部“植入式脊髓刺激器研发”项目,市科委“医疗器械研发测试技术服务平台”课题,及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高风险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检验技术能力建立”项目。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检测能力建立后,我国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自此打破了国外大公司垄断的局面。

为医疗器械安全把关,孟志平和同事被称为“首都人民用械安全技术把关人”。孟志平乐此不疲,“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能为我国医疗器械检验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就足够了。”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