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专题询问知识产权审判:近五年案件年均增幅超30%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枝

2020-09-25 21:34 语音播报


城事

人大专题询问知识产权审判:

近五年本市知识产权案件年均增幅超30%

9月2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就本市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开展专题询问。近五年,全市知识产权案件年均增幅超过30%,赔偿数额明显上升,法官年人均结案逾300件,居全国第一。

此前,本次常委会会议还听取了市高级人民法院相关专项工作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法院共新收知识产权案件24万余件,审结22万余件,收结案数量年均增幅超过30%。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表示,为破解侵权成本低的难题,全市法院坚持知识产权侵权赔偿的市场价值导向,使赔偿数额与知识产权的类型、创新程度及其市场价值相适应,切实保障权利人获得充分赔偿,判决的平均赔偿数额较此前五年有明显上升。其中商标案件的平均判赔数额从2015年的118526元增加到2019年的417823元;专利案件从428056元增加到619078元;著作权案件从25443元增加到39645元;不正当竞争案件从434624元增加到846845元。

为提高审判效率,破解维权周期长的难题,本市创设技术调查官工作机制,并实现全市三级法院共享共用。全市法院专利案件的平均审理时长为274.5天,远低于美国法院的29个月和欧盟法院的18个月。

此外,寇昉表示,近五年,全市法官年人均审结知识产权案件逾300件,居全国第一,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和北京互联网法院此类矛盾尤为突出,审判力量亟待增强。

关注专题询问:

伍义林委员:本市法院审理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中,中外市场主体是否能得到同等保护?

市高级法院副院长靳学军:目前,本市法院每年审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中,涉外案件收结案数量整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当事人涉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原告为外方当事人的案件占比达到75%,充分说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为例,涉外案件中判决赔偿额平均为136万元,且总体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的妥善审理,提升了北京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形象,为我国增强国际知识产权领域参与权、话语权、主动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吕和顺委员: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抢注与疫情相关商标的情况,法院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高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杨柏勇:采取措施主要包括:用足用好法律,制止无使用意图的商标注册行为,加大对连续三年未使用商标的审查力度,通过诉讼程序保障合法申请人利益,避免恶意注册商标给合法申请人设置障碍。此外,对确属恶意注册的商标,在民事侵权案件中不予保护。

李明霞代表:互联网法院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有何特点,如何保证线上审判的司法公平和法庭严肃?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互联网法院集中审理全市辖区内11类涉互联网案件,其中涉网知识产权案件占比达77%。为了适应互联网审判新特点,互联网法院建设“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提高电子证据的可靠性和证明力,节约诉讼成本。建立了全流程一体化的在线诉讼模式,依托电子诉讼平台、移动微法院,当事人可以在线完成全部诉讼流程。此外,制定发布相关审判规范,对在线诉讼身份认证、证人出庭方式、录音录像及庭审笔录等六类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对在线庭审的着装、环境、纪律、司法礼仪予以规范,确保在线庭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