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桶里的其他垃圾去了哪儿?记者探访五路居垃圾压缩运转站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于丽爽 饶强

2020-08-05 18:10


城事

扔进灰色垃圾桶里的“其他垃圾”接下来去了哪儿?今天上午,记者走进海淀区五路居垃圾压缩运转站,全程探秘“其他垃圾”的中转之旅。

彰化路郑王坟甲37号院门口没有挂单位名称的标识牌,从外观上也看不出什么特殊之处,走进去才能慢慢了解到,这里是海淀区五路居垃圾压缩运转站,海淀南部地区产生的占全区总量60%的其他垃圾,都要先运到这儿,压缩处理后,再运往大工村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发电。

这里是如何对其他垃圾进行压缩处理的呢?

甲37号院有东西两个大门。东门口,源源不断的蓝色垃圾收运车辆从四面八方的垃圾楼里满载着“其他垃圾”而来。进门后,沿着墙往西开,排队等候。这条等候的车道被称为导引路。

从西门进去,是全过程封闭的垃圾压缩运转车间,贴着院子的西墙延伸到南墙,由地磅、西侧引桥、卸料平台、东侧引桥、地坑、压缩设备等组成。

导引路的终点靠近西门,有一道闸杆。当指挥系统发出信号可以放行时,闸杆抬起,前面地磅车间的卷帘门也同时打开,垃圾车一转弯开进去,进行称重,卷帘门同时关闭。称重过后,车辆沿着西侧引桥慢慢开上去,进入二层。

二层是卸料平台,像一个开阔的停车场,南侧是车道,北侧是画着黄色停车线的停车位。车位后面,是挂着长条形塑料门帘的门洞。一辆辆垃圾车驶入二层卸料平台后,倒车入位,将车后斗扬起,穿过门帘,车斗里的垃圾就倒入了停车位后面的地坑里。

卸料完成,垃圾收运车辆沿着东侧引桥下去,完成了垃圾卸载的任务,全程只需5分钟。

落入地坑里的其他垃圾,被推送进压缩设备,经过压缩,进来时每立方米三四百公斤重,出去时每立方米800公斤到850公斤。压缩流程只需10分钟左右,之后,它们就“乘坐”全密闭的专业运输车辆前往大工村垃圾焚烧发电厂,在那里燃烧发电,完成资源化之旅。

“进来的垃圾收集车载重量是2吨左右,转运专用车辆的载重是20吨。所以每天差不多进来500多车垃圾,运出去的时候,只剩50车左右了。”海淀区五路居垃圾压缩运转站站长张志永介绍。有了运转站,可以减少垃圾运输成本,密闭的转运车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减少城市交通压力。

据介绍,五路居垃圾压缩运转站占地1.95公顷,1998年启动建设,1999年9月26日投入使用。2017年开始启动了连续三年的升级改造。

改造后,实现了地磅、引桥等垃圾压缩转运处理全程封闭,走进厂区也闻不到异味;39部转运车辆全部为国五二阶段排放标准,并完成封闭式改造,运输过程中滴水不漏;压缩设备进行了升级,由双缸压缩改为单缸压缩,效率提高了30%,漏料量也由过去的每天500公斤到800公斤,减少到每天不超过10公斤;车间还安装了新风系统,喷淋植物除臭液,极大地减少了异味;过去路侧占道停车也改为院内设导引路,还路于民;改造还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

2019年,五路居垃圾压缩运转站每天处理其他垃圾1250吨左右。今年5月1日施行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分出量增加,其他垃圾量减少,这里每天处理其他垃圾约900吨,而且水分明显下降。


编辑:徐慧瑶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