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门西河沿,大院里有位“扫把大叔”!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代丽丽

2019-12-23 10:28


城事

在前门街道前东社区,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老人忙碌的身影。熟悉的人见到他,都会亲切地打声招呼,有的说“好院长”好,有的说“扫把大叔”辛苦了!

这位老人可不姓“好”,他叫刘汉臣,是和平里军休所的一名军休干部,还是第四届“北京军休榜样”。

刘汉臣所住的崇文门西河沿215号院,是某部队单位的公房,多年前一直由几名士兵负责大院的勤务管理。2008年,因为撤编的原因,这些士兵被调走了,大院一时没有了“管家”。士兵们临走时不放心,想找人接手他们的工作。那时候,刘汉臣已经退休,他在这个院里住了30多年,在部队里又深受拥护,有着很高的威望,所以大家觉得,刘汉臣是这个大院“管家”的不二人选。“刘政委,我们走了,您来接班吧。”士兵们把“管理”大院的任务托付到他手上。“任务落在我肩上,就要好好扛起来。”于是,刘汉臣加入了居委会,成了这个大院的居民组长、楼长和院长。

协调老楼修缮 瘦了整整15斤

西河沿这个大院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早已老化,隐患重重。2010年秋,政府资助维修改造。这原本是个大好消息,但推进起来却困难重重。建筑商其实不愿接这种老楼修缮的工程,修老楼要比盖新楼难得多,要给整个大院“开膛破肚”,施工过程会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只要有一家不同意,那就没法开工。所以在修缮大院的时候,承包商提出一个条件——必须指定一个人来牵头协助施工。这是一个苦差事,也是一块硬骨头,既要敢于担当,也要善于协调,更要肯于付出。营房处长上门求助,刘汉臣二话不说,就把关系90多户居民安危的任务接了下来。

工程开始了,院里堆满了建筑材料,今天挖坑,明天推土,一群民工吃喝拉撒全在院里,电钻、锤子的声音震耳欲聋,尘土漫天飞扬……这些都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要说没有埋怨,那是不可能的。

“推进起来太难了。我们这个楼产权不属于个人,住户的流动性特别强,有人可能只住个一两年就会离开,所以大家对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其实没那么强烈,劝说他们配合修缮就很困难。”刘汉臣指着家里过道里的几块瓷砖说:“你看,这几块瓷砖的颜色跟别的都不一样,就是因为管道施工的时候,要从我家这里凿开一道沟,修完以后,很难买到一模一样的瓷砖,所以就只能这样了。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人,不太讲究,但年轻人就难免在意了。”这些沟通协调的琐碎工作全都靠刘汉臣挨家挨户地上门劝说。

哪天到谁家里施工,都要提前沟通好,因为要改水改电,难免要到居民家里砸墙开洞,还要停水停电好几天,这时候还要协调其他邻居供水……桩桩都是让人头疼的烦心事。刘汉臣磨破了嘴皮子,有的居民家里,登门好几次。看着他这么不辞辛苦地奔波,大伙儿被感动了,也都信任他,很多人把钥匙交到他手里,跟工人说:“我们白天不在家,你们施工就找刘政委吧,让他给开门。”

有一天,需要夜间铺路,拉水泥的大车要从门前狭窄的胡同开进来。为这,刘汉臣从下午开始就站在胡同口,每回来一辆邻居的车,他就上前劝说对方暂时把车停到别处。大车来了,他也跟着忙前忙后,一直到凌晨2点,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休息。

整整60个日夜,刘汉臣以工地为家,既管居民出入安全,又管施工现场矛盾调解,靠敬业和付出感染了居民们,院里居民都说,老刘真的一位劳苦功高的“好院长”。

现在,大院在修缮10年之后,建筑、设施又落后了,今年又来了一次大规模修缮。协调施工的任务再一次落到了刘汉臣头上,可这次,他已经79岁高龄了。处理各种事务,依旧是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从7月中旬到现在,就没有一天消停过。刘汉臣瘦了整整15斤,曾经是军人的他,身强体健,可现在的体重才110斤,女儿打电话来,满满全是心疼。

 一副古道热肠 为邻里操心费力

大事如此,许多平凡的生活小事,刘汉臣也总能从点滴入手,一管到底。

他曾多次帮助失业人员完成再就业,帮助干部子女解决上学入托等生活困难。

大院里一位从私企失业的孙大姐,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刘汉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两次主动拉着社区主任去她家上门走访。一时没有合适的岗位,刘汉臣就跟孙阿姨说:“要不你先做个志愿者,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你做了奉献,大家认可你,跟你熟络了,也好帮你找工作。”

孙大姐很信任刘汉臣:“行,刘叔,我都听你的。”

从那以后,孙大姐便在社区当了半年的首都治安志愿者。果然,大家慢慢就熟悉她了,也认可了她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把她介绍到附近一家中医院工作。后来,在刘汉臣的协调下,街道又给她介绍到一家国企工作。这回,工作稳定了,工资不低,福利也好,各种社会保障也齐全,一个深陷困境的家庭有了新的希望。

刘汉臣所居住的这个大院门前的道路本就狭窄,门口还正对着某单位的信访室,来来往往的车辆就更多了。停车难也就成了这个大院居民一直头疼的问题。跟前门东街道一路之隔的某单位在附近开辟了一个内部停车场,刘汉臣陪着笑脸,去找对方商量,终于从这个停车场里挤出20个宝贵的车位提供给大院的居民。

刘汉臣的另一个绰号“扫把大叔”,则来源于他常年“承包”了楼道打扫的任务。其实,他住的是一楼,5层楼梯压根不关他们家的事。但刘汉臣闲不住,平时总拿着扫把和抹布,扫扫灰尘,擦擦扶手,从一楼一直擦到6楼。还有扫院子、捡垃圾,维护公共卫生,认养花池,绿化美化环境,他都是小区里的带头人。

在刘汉臣眼里,最简单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还是坚持。近20年来他为居民书写黑板报,大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表扬本院睦邻和谐的典型,小到提醒中小学生要参加社区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提示天气变化等,都成为他操心的内容。居民们都称赞他是社区的“热心肠”。

 坚守“夫妻守望岗” 志愿服务十几年

在刘汉臣的家里,挂着一幅“全国文明家庭”的牌匾。在2016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刘汉臣一家获得了中央文明委的表彰,老人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类似的荣誉还有很多,比如崇文区五好文明家庭、首都绿色家庭、首都和谐家庭等等。这些荣誉都彰显着这个家庭的文明与和谐。

刘汉臣的老伴儿徐瑞芳患糖尿病30多年了,在漫长的日子里,刘汉臣日夜相守陪伴,生活上体贴,精神上安慰,并和老伴一起把子女培养成才。退休后的老刘学会做饭炒菜,洗衣服搞卫生,家务活抢着干。一家人把徐瑞芳照顾得无微不至,虽然长期患有慢性病,但徐瑞芳一直都是积极乐观,神采飞扬的模样,外人根本看不出她是个老病号。

刘汉臣家里还有很多小红帽,这些都是他和老伴儿参加志愿活动的“装备”。

崇文门西河沿215号院属于前门东大街社区,这里距离天安门很近,治安问题非常重要。近年来,东城区组建了一支群防群治志愿者队伍,他们以“守望岗”为依托,有效协助专业部门发现并处置安全隐患,齐心协力开展平安守望工作,为重大活动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保驾护航。

刘汉臣和老伴儿主动“承包”了一个“守望岗”,大伙儿都管他们叫“夫妻守望岗”。十多年来,凡遇到重大活动、传统节日,刘汉臣和老伴儿就会穿上大红色的工作服,戴上小红帽、红袖箍,来到“守望岗”。他们是这里的信息员、治安员、调解员、劝导员、宣传员、排查员……不论是夏天的骄阳似火还是冬天的寒风凛冽,他们都坚持到岗,从不缺席。

现在,崇文门西河沿215号院的居民早已习惯了刘汉臣这个“好院长”帮他们张罗大事小情,对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依赖感,甚至有时候还会有种担心:“刘政委,哪天你要是不住在这了,这些事儿我们可找谁呢?”刘汉臣哈哈哈地爽朗一笑:“放心吧,我会在这儿住上一辈子,不搬家!”

补白

军休干部退休不“褪色”

刘汉臣是第四届“北京军休榜样”之一。

这一届的军休榜样共有10人,他们是从7万余名军休人员中评选出来的。其中有“一级战斗英雄”、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史光柱,退休后仍热心公益,笔耕不辍;有在抗战年代,为抗日秘密地下交通站工作,退休后捐资助学20多万元的军休干部刘汉杰;有大校军衔,退休后受邀返乡担任村支书,带领小村庄从落后村变成先进标杆的石炳启……这些军休榜样,在光荣卸甲后,仍然心系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他们的事迹充分彰显了广大军休干部的“离休不离志,退休不褪色”的良好精神风貌,也在社会上营造了学习榜样、崇尚榜样、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