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胡同里这个“百岁”半截碑,尘封了一个动人故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于丽爽

2019-12-06 11:04


城事

东四三到八条胡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胡同四合院里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有一些尚待发现。

东四地区的文物爱好者近期在育芳胡同10号、原箴宜女学校址内,发现了箴宜女学堂创始人继识一的纪念碑。它的发现,填补了箴宜女学堂创建于班大人胡同(现育芳胡同)没有实物证据的缺憾,也把被当时的传教士赞誉为“20世纪初北京著名的女性改革家继小姐”尘封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

走进育芳胡同10号,在院子东房的夹道里,放着一块不起眼的半截石碑,碑通高约88厘米,宽约48厘米,厚约19厘米。碑首是二龙戏珠浮雕,碑身上有阴刻的一百余字碑文,右上题刻“继识一女士纪念碑”,左上落款题刻“中华民国八年”。

碑文如下:

继识一女士纪念碑

呜呼长白继识一女士殁逾年矣其师之生时可云义而不负其师生人应有之飨以教育自任至于出一辙也女士系出朱门父祥公产输此校布衣蔬食日聚女弟子亦日绌竟忧悸以卒树华恸哭且华亲受业于余治古文悉义 今天荒地老心弗折躬孝祖义 金 中华民国八年

据介绍,在一次社区活动中,曾在学校工作过的居民赵守智说起,育芳胡同10号里有这样一块残碑。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物普查没有登记,历史典籍上也没有记载。

11月11日,家住东四二条、退休前在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工作、今年80岁的郑毅和东四文联成员聂忠民等去现场勘察,聂忠民又联系了北京市社科院满学所王鸿莉老师,一起对残碑进行再次勘察。

通过解读碑文,结合相关研究资料,聂忠民为记者讲述了被当时的传教士赞誉为“20世纪初北京著名的女性改革家继小姐”其人其事。

继识一,原名继诚,号识一,镶白旗宗室,清顺治帝的七世孙女。生于1861年,其父为奉恩将军祥亨,祥亨膝下无子,大女儿夭亡,次女继识一成了独生女。祥亨对继诚的教育培养很用心,继识一“毕五经、长诗文、工书法”。她一世不嫁,父亲去世前日常着男装,周围的人都尊称其为“四爷”。是清末北京著名的新学人物,她的社会实践不止于教育,但最重要的事迹是兴办学堂。

1904年,祥亨病故,继识一毅然决定用自己的财产创办新学堂,以开启民智。为什么办学堂?继识一的一番肺腑之言令人感动。

“在下生不逢时,遭了国难,又遭家难。我父本是王孙,官至留守……庚子大乱,痛哭欲死。想着把性命报效了国家罢。那样的胡作非为,死了也未免太冤。七月二十日后,满城洋兵,生死两难。日光的旗子,插遍了大街小巷。惟有我家,独缺此典……不才是一个女流,既无兄弟,又少姐妹,孤苦伶仃,有心无力,年纪已四旬外了。当日立志不嫁的时候,就想作出一件正经事,成全培养人才的素愿,莫叫那养女儿的寒心……左思右想,抱定先人培养人才的主意……创立一处蒙学堂。”

继识一拿出了父亲生前好友赠予的五百两奠敬钱,加上社会人士的捐赠,于1905年建立起“识一第一小学堂”。当年冬天,又开始建“识一第二小学堂”。

1907年,继识一女士决定创办箴宜女学堂。为解决校舍和经费问题,继识一不仅捐出位于班大人胡同5号的祖宅做为校舍,还先后将自家的房屋四五十间、田产数十亩转换资金都捐献给了自己创办的学校。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继识一对入学的学生分文不取。

继识一办学慷慨,对自己生活却节衣缩食。由于长期繁重的办学、生活压力,积劳成疾,1916年8月病逝于北京,年仅55岁。临终前,她立下遗言,将自己的一切房产等全部捐助学堂。

1916年,箴宜女学堂更名箴宜女子小学,1920年更名箴宜女子中学,1940年更名为箴宜小学。1951年9月,该校更名为北京市第三区班大人胡同小学。1952年9月,更名为北京市东四区班大人胡同小学。1978年,更名为北京市东城区育芳小学。2006年7月,根据学区化管理的要求,并入东四七条小学。

当年的箴宜女学堂,今天已成为史家小学教育基地。院中的4棵百年古树已成参天之势,风吹树动,仿佛还在讲述当年继识一舍家办学的动人故事。

摄影:郑毅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