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车日 市民来这儿“打卡” 今年本市将完成850公里自行车道整治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孙宏阳

2019-09-22 11:30


城事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气候也宜人,骑车非常舒服。”早上8时30分,家住回龙观龙腾苑的杨宇从回龙观地铁站外入口骑上自行车专用路。从事软件开发的他要去位于龙泽的单位加班。以前,骑行过去要二三十分钟,骑到跨高速路过街桥时还要停车步行一段,“现在走专用路只需一刻钟,特别痛快。”

记者注意到,与工作日相比,自行车专用路上通勤的上班族不多,骑行锻炼的不少。在专用路回龙观终点出入口,记者见到了刚“刷完三圈”的骑行爱好者李女士,她身穿粉色骑行服,头戴白色头盔,骑着浅蓝色单车,在专用路上格外亮眼。“一圈下来半小时到40分钟,骑起来挺舒服的,不像骑普通公路有机动车干扰。”李女士说,她每天最主要的出行工具就是自行车,只有去外省游玩才会开车,“对我来说,天天都是无车日。”自行车专用路开通3个多月,仍有不少人前来“打卡”。市民王先生一行三人特意从朝阳区孙河附近的小区骑行过来,光路上就花了1小时10分钟。“我们仨平均年龄都超过63岁了,退休后没事儿就骑车。绿色骑行,有益身心,希望北京有越来越多的自行车专用路。”王先生说。据统计,自行车专用路自5月31日开通以来,截至9月17日,总流量超过71万辆,日均6474辆。也就是说,每天有六千余人次骑车通行。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书灵介绍,自行车专用路发挥了通勤功能,工作日骑行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早高峰以回龙观至上地方向为主,晚高峰反之。“在自行车专用路上,自行车不单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一种健身工具和促进交流的媒介,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公共场所。”王书灵说。

“最后一公里”接驳自行车占三成

自行车在北京居民日常出行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王书灵介绍,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六环内5公里以下的中短距离出行占比达52.9%,从交通方式的适宜距离和运输指标来看,5公里以内更适合自行车出行。而5公里以上的长距离出行中,轨道和公交的出行需要依靠步行和骑行解决“最后一公里”接驳问题。典型站点调查显示,公交和轨道乘客接驳中步行占50%,自行车占30%。

“北京拥有基础条件非常好的道路设施系统。道路空间设计规范中明确要求城市道路应设有非机动车道。”王书灵介绍,目前,北京快速路辅路、主干路、次干路均已经设置了自行车道。按照“十三五”期间城六区慢行系统整治计划,北京五环内将实施3200公里自行车道治理,建立连续成网的自行车步行系统。

打造回龙观慢行系统示范区

除了已建成的自行车专用路,本市还在打造新“网红”,一个个慢行系统示范区正在抓紧建设。

记者了解到,按照市政府“回天三年行动计划”,交通部门会同昌平区政府正在建设回龙观慢行系统示范区,以昌平回龙观至海淀上地自行车专用路为引领,同步完成同城街与文化路慢行系统改造,并将优化自行车专用路与周边路网的节点衔接,实现自行车专用路与地面慢行交通的互联互通。

此外,CBD西北区慢行系统示范区已完成建设,通过打通景华南街,强化路侧停车治理、重塑道路路权分配、精简隔离设施、强化慢行空间、增设慢行引导标志等措施,整体提升慢行系统的安全性、通达性和舒适性。

按照规划,2019年市区两级计划开展850公里自行车道整治工作,其中市管城市道路针对核心区北部、望京周边、东南与南部联络线及北部区域5大片区实施450公里;区管城市道路结合各区功能定位,分区域集中实施400公里,其中涉及最多的朝阳区有150公里,紧随其后的海淀区有123公里。


编辑:周文丽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