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所处社会时空位置的变化并非“衰败”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王春光

2021-11-18 08:25 语音播报


学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在《学海》撰文指出:

现在最让人们感到乡村衰败的实事是乡村留不住年轻人乃至中年人,村庄似乎没有了生机。能否就此做出“村庄衰败”的结论或判断呢?对此不能笼统论之。研究表明,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还是把自己的村庄当作家乡看待,他们并没有永久地离开他们的村庄。目前还出现了少数中青年村民返回村庄的现象,尤其是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中不少人都返回村庄了。与此同时,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并非所有村庄都是“空心化”和“空壳化”;恰恰相反,一些村庄不仅本村的人基本上没有外流,而且还吸引了大量外来常住人口,这样的村庄被称为超级村庄或者发达村庄

除此之外,与过去相比,不论是政策规划还是数据统计,都显示出乡村得到了整体改善和发展。新农合、新农保以及社会救助制度,让农村人口第一次享受到完整的社会保障权利,减轻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负担;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也在21世纪初得以实施,让农村学龄青少年享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这些政策的效果在过去1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得到一定的体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仅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纵向上也处于快速增长水平,2014-2019年都在8%以上。

当然,乡村振兴的使命不限于乡村本身的共同富裕,它也是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对国家来说,乡村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至少体现在经济发展价值、生态价值、国家安全(尤其是粮食安全)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

乡村已经被国家定位为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就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言,乡村振兴就是一个难得的增长点,乡村振兴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新增长空间。现在国家重视碳排放、碳中和、碳达峰等问题,乡村的生态价值及地位尤显重要。面对新冠疫情以及由此出现的逆全球化,国家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乡村的安全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展现。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也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与二十年前乃至十年前相比,当今乡村所处的社会时空位置显然有了很大变化,而这种变化非“衰败”或“衰落”,也不完全是“空心化”或“空壳化”所能概括的。 


编辑:丁梓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